天津市津南区教研室 赵全福 300350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分析了阅读教学中感悟、积累、运用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提出以运用语言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分别从正确处理好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三者关系的重要性,感悟语言的三个系列过程及感悟语言的三条衡量标准,积累语言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具有创意和时代感的二十字方针,特别强调了运用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当下的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学习典范的书面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把语文教学从"以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模式中,从少慢差费、效益低下的泥淖里摆脱出来,尽快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以读为本,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相互融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就变得日益紧迫。
我国的语文教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警句格言就是语文学习经验的科学概括.传统语文教学格外重视语言积累,强调熟读成诵,注重口诵心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认为那是一种自然而然、无师自通的过程。现代语文教学则十分重视"理解",尤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为甚,加之前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消极影响,分析、讲解之风愈刮愈甚,才形成今天这种以"文章结构分析、中心思想挖掘、人物品格剖析、追求微言大义"为主要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好象只要理解了、明白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积累",现代语文教学强调"理解",二者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又都存在明显的缺欠。"积累"固然重要,若没有"理解"做基础就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尽管小学阶段是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真正记住。况且,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即使勉强记住储存起来,也会因为没有透彻理解,而在运用时不能呼之欲出,派上用场,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理解"也是必须的,若没有"积累"做保障,没有大量的言语对象贮存在大脑,由所知转化为所有,到需要使用时,就会因为言语材料的匮乏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传统语文教学抑或现代语文教学都严重忽视了语言运用的指导和训练,"理解"也好,"积累"也罢,它们只是语言运用的必要准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应用。就语文学习过程而言,一般要经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运用这样两个过程.应该说,第一个过程对于每一个母语学习者来说并不构成太大的障碍,难的是第二个过程,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老师悉心指导下的学生的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纯熟自如、游刃有余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崇高目标的,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工具性所决定的,任何工具的熟练使用都是在长期的反复历练中逐步掌握的,语言学习也概莫能外.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理解、积累、运用,做为语言学习的三个必要阶段,不适当地强调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夸大其作用,而忽略其它阶段,认为其无足轻重,都是不恰当的.只有高度重视每一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相互融合,才是唯一正确的抉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由此看来,构建"感悟、积累、运用"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但极其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感悟语言做为阅读教学第一阶段的首要目标,是言语理解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其间,还要经历一系列阅读认知的过程。
系列过程之一: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言语对象的"感知"阶段。其主要目标是认读语言,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具体说就是:不添字,不丢字,不重复,不颠倒,不结巴,不误读,停顿适当,语脉顺畅,字字入目,句句入耳。以期达到我国宋代思想家朱熹倡导的"大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良的学习品质。能够做到认真阅读,仔细严谨,一丝不苟;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求甚解,不马虎,有严肃的态度,有科学的精神;认真听读,虚心学习,尊重他人。教读书与教做人有机结合。
系列过程之二: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言语对象的"感想"阶段。
"感想"涵义有二:
一是对阅读客体言语信息摄取的回顾。读一节,回顾一节;读一段,回顾一段;读完全篇,回顾全篇的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阅读效果。检测"回顾"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复述,通过复述既可以测评阅读目标的达成情况,又可以让学生蓄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是对阅读客体言语情境的再造想象。言语主体在和言语对象接触过程中,由言语和词的刺激,激活具有形象性的表像,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进行再造想象,将激发的表像加以调整、重组,组合为一个新的形象,使听读主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体味到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听边想象的阅读习惯。
系列过程之三: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言语情景的"感动"阶段。有了"感知"阶段的坚实基础,有了"感想"阶段的必要准备,言语作品就会对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或被文章中的人物所打动.或被描绘的景物所吸引,或被阐发的事理所震撼,或被蕴育的情愫所感染,让学生得之于心,应之于口,说观感,谈感受,抒情感,悟人生。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诱发语感,折射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
系列过程之四:阅读主体对言语作品的"感悟"阶段。至此,阅读理解的任务基本完成,检验"感悟"程度的标准主要有三条:
第一, 思想内容方面,看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可通过说主要内容、谈感受、话印象等形式来检测。
第二, 语言形式方面,看对文章的观察顺序、表达方法、语言规律,是否有所揣摩和领悟,可通过习作、口语交际等形式来检测。
第三, 思想情感等方面,看对文章中孕含的情感是否有所体察和感受,可通过说好恶,感情朗读等形式来检测。
阅读主体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感知、感想、感动、感悟等阶段的精读过程,阅读理解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为积累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对语言的内化吸收的过程。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悟理解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内化积累语言。充分地朗读是积累语言、培育语感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读的时间和机会,教师的少问精讲是实现学生充分读的必要条件。但是充分地读并不是数量上的机械重复,漫无目的。为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读有重点,读有练习。
读有目标中的"目标"在确定时,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目标"本身自成系列,这个系列是;正确流利地朗读;把握基本内容;领悟表达方法;揣摩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喜欢或指定的段落和篇章。
读有层次中的"层次"一是指读本身的,包括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一是教师指导的层次,自由读、指名读、范读、仿读。
读有重点中的"重点"的确定应从课程标准、年段培养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感培养、语感训练等方面综合考虑。
读有指导中的"指导"主要是指阅读方法、感情朗读、习惯培养、语言规律发现等方面的指导。
读有练习中的"练习"是指以教材为凭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
积累的主要途径是熟读和摘抄。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典范、语言规律、表达方法。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对"运用"的理解上存有偏见陷入误区,误以为"运用语言"能力专指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专利,与阅读教学关系不大。以阅读理解为首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对于言语对象、言语作品好象只要理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运用。阅读理解的重点也往往放在思想内容的深入挖掘上,对于词语、句式、布局谋篇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却很少做深入的揣摩与品味。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背道而弛。从不理解到理解是是语言学习的第一个过程,做为我们的母语,在理解上,我们毋须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除了那些远离学生生活 ,由于历史的、时代的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学生很少接触甚至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或者是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不高,不常见的语言材料以外。应该说绝大部分语言,孩子们只要多读几遍,基本上都能够读懂而且即使当时读不懂,暂时放一放,也无大碍,因为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不断丰富,日后也会弄懂的。我们根本用不着在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真正弄懂的情况下,非让学生弄懂不可,甚至为此不择手段、不惜代价。不厌其烦地启发诱导,碎尸万断般地讲解分析,实在是大可不必,得不偿失。鲁迅先生就曾经讲过,他的文章不到三十岁的人是看不懂的。那是在当时,恐怕在如今,到了三十岁也未必能看懂。不如,把花在那方面的时间精力用在语言运用的指导和训练上,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理解到运用是语言学习的第二个过程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个过程,期间,最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六级:1、知识。能事实性地回忆。2、领会。理解的最低水平,提供理解的证据和运用信息的能力。3、运用。能将习得的材料运用于新的具体环境,运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4、分析。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和领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5、综合。能将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新的整体,产生新的模式和结构。6、评价。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和和外在标准做价值判断。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领会"是最初级的理解,"运用"是较高水平的理解。理解了而不会运用,还算不上真正理解;理解了而且会运用了才是真正的理解。再者,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属于智力技能,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在获得的途径上是一致的,必须依靠个体反复多次的练习,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口语交际能力或是习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获得。时下的阅读教学,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时间次数严重不足,机会和场合更是凤毛麟角,如此这般,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背一背,读一读,写一写,用一用,练一练,不失为运用语言训练的极好形式。教师的任务就是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形式多样的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个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通过个体的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形成。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