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李媛
[导读] 在时代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国内教育改革推进中,如今校企合作以及现代学徒制的问题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湖北省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李媛

摘要:在时代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国内教育改革推进中,如今校企合作以及现代学徒制的问题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能够为我国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带动我国电气自动化发展。不过从现实状况可以看到的是,因为很多院校并不重视校企合作,所以没有很好的落实与贯彻现代学徒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目标迟迟无法达成。对此本文将深入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问题,旨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支持。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探索
        前言: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构成。国内高职教育的变革以及发展,表现出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追求。职业教育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代表性突出。当然在诸多因素限制下,如今国内很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具备实践能力,无法快速适应岗位,发挥自己的价值,企业的发展提供任何支持。因此有必要找到和探索更适合当代的现代学徒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使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帮助学校发展,让企业能够吸收与获取素质更突出的人才。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积极性思考
        为了解决问题,首要的工作就是先了解问题。应明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合作管理中的模式价值。众所周知,我国的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与培养应用型人才[1].当前我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人才的支持,这其中就包括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过去机械式学习让学生的学历没有足够的含金量。很多时候学历只能表现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不代表学习者真正具备的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相比,更看重的是学生知识实践能力[2]。因此国内教育才会在近些年开始朝职业教育倾斜资源。职业教育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代表性突出,特别是城市建设中.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庞大。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做好制度改革,用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建设。
        电气自动技术专业使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能够更好的培养人才.想如果学生的知识完全从学校获取,虽然过程十分系统,但因为缺少了实践的机会和知识更新的机会,最后势必会被淘汰,无法在毕业后胜任自己所处的岗位工作。职业教育和我国的普通教育差异比较明显,没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将无法展现职业教育优势和价值。如今许多职业教育并不重视与企业合作,形式主义突出[3]。所以需要学校根据专业学生状况,更合理、科学的使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完善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思路
        (一)明确人才培养追求
        对于职业教育的电气自动技术专业来说,使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意义重大.校领导必须提高重视度,做好理论的深化研究,按照专业特点,把握现代学徒制优势,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思路。必须着眼于细节,细分整体任务。当然还要按照具体体系慎重划分人才培养结构。不论是专业素质还是理论素质都要体现在教育方向、教育目标、教育结构层面。使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各种电气自动化设施,精准处理与解决设备的故障处理,甚至是设计电气系统。
        确定专业目标以后,需要和企业建立具体的合作内容,让学生拥有模拟就业场景、环境,让学生在各种真实的环境中操作与学习。实践难度很大,所以需要具体交涉,确定合作方案和思路,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二)结合企业意见管理学生
        之所以学生在职业教育中需要实践过程,就是为了今后的就业更加顺利。职业教育使用现代学徒制,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与角色。职业教育必须把握校企合作管理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主动和企业联系。此外还要参考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特征,组建学徒制领导小组。不论是校内教师还是企业技术人员都在其中,这样才能够改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完成教学内容丰富与创新。
        (三)完善学生考评体系
        为了保障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效果,就需要不断完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当中的内容,完善学生考评体系、考核体系。而仅仅依靠职业院校自己显然无法有效处理这个问题。即便强行对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同样无法保障工作全面性与有效性。考核主体层面,需要学校邀请企业主动参与,同时也需要学生自我评价,确保评价体系能够呈现多元化价值与追求。考核评价内容方面,需要立足校企合作基础,按照现代学徒制特征设计与优化。
        结语:从本文叙述可以看到,因为诸多元素限制,导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大多不具备扎实的实践素质,无法顺利融入岗位当中,成为企业有用人才。对此必须做好企业交流,学校和企业应当共同制作合作计划与方案,分析工作岗位任务,调整教学和培训方案,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20,23(03):223-225.
[2]储琴,刘书凯,孙菊妹等.OBE理念下高职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3):187-192.
[3]陈耿新,孙培明,方春城等.“双元制”岗位能力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面向光伏产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0(05):68-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