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学生生命意识淡薄成因及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沈俞梅
[导读] 部分低保学生不珍爱生命,对生命的价值认识模糊,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成长。

浙江省诸暨市大唐初级中学   沈俞梅   311800

【摘要】部分低保学生不珍爱生命,对生命的价值认识模糊,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成长。低保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成因集中在父母的缺失、学校人文关怀的不足、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三个方面.围绕以上问题,采用加强亲子互动、丰富校内生命教育内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教育对象“全学生化”、“客体主体化”五条路径帮助低保学生走出困境。
【关键词】低保学生;生命意识;初中
       低保学生指来自低保家庭的学生。低保家庭指因家庭成员存在重度残疾或疾病丧失劳动力,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家庭。2019年,本人曾实地家访过100多名初中阶段的低保学生,当问到“你是否幸福”时,他们大多耷拉着脑袋。当问到“长大了想干什么”时,90%表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疑惑。有自杀想法的竟然高达53%,45%的学生认为生命属于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与别人没有关系, 他人无权干涉。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低保学生是低保家庭的希望和未来。2020 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现时代提出的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其可贵可想而知,但是为什么学生这么漠视生命?
        一、初中低保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父母的缺失引起家庭教育缺乏
        健全、有爱的家庭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8%的低保学生家庭结构不完整,有的父母离婚,有的父母亡故,有的父母长期住院,学生的日常生活由年迈的祖辈照顾.父母和祖辈为了生计往往在外奔波,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们缺乏爱与被爱,尤其缺乏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会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独和无助。
        低保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而造成心理上的隔阂,缺乏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父母单一地从子女的学习成绩来判断其学习状况,容易忽视子女心理健康、人文关怀、生活态度和生命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弱,遇事易冲动、走极端。[1]
明知父母缺失之痛,祖辈通常会以溺爱的方式来弥补愧疚,对孩子的错误一味纵容。这种爱之不当,加剧孩子误入歧途。如90%低保学生都喜欢上网玩游戏,85%学生承认控制不了上网时间,家里也没人管。
       (二)学校因素:人文关怀不足。
        大多数初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重点抓学生的日常学习,也不会设置专门的机构关怀低保学生。由于低保学生从小缺少家长的监管,学习习惯较差,上课开小差,课后不知道预习和复习,作业拖拉,所以学习成绩一般都较差。80%的低保学生喜欢与老师保持距离,很少与老师沟通。跨入初中的校门后,学习时间增加、学习科目增多,90%的学生觉得“作业做不完,考试太多”,繁重的学习任务冲淡了学习的乐趣。考试的压力、老师的责难、家长的过高期盼导致学生心理负担沉重,容易引起焦虑、困惑、迷茫,产生浓浓的自卑感,有的甚至开始仇视家长、老师和比自己优秀的同学。
        (三)社会因素: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的变革、碰撞与冲突较之以往更加复杂而激烈。网络的飞速发展更使得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的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导致初中生价值选择与整合的困惑、疑虑和迷茫;个人意识飙升、功利意识增强,自身行为方面过多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生命价值与追求,缺少对其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爱惜、敬畏和尊重之情,甚至产生悲观消极、厌世轻生的念想。[2]
        二、加强低保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劝父母加强亲子互动, 发挥家庭生命教育功能
        一个人三观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扶贫先扶志,低保家庭的家长要加强摆脱贫困的志向和信心,靠双手创造幸福,做孩子的好榜样。
第一,父母应努力让孩子体验亲情,增加家庭的归属感。外出时,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孩子在生活上的进步,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哪怕父母在千里之外,依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
第二, 父母应尽量多回家陪伴孩子。结合传统节日和孩子一起做礼物,培养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体验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清明节做清明馃,端午节做香包、包粽子,过年做团圆馃,写春联、贴春联,夏至做夏至麦饼,冬至打麻糍等。孩子把亲手做的馃饼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体验自己可以带给家人幸福,看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承担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二)立足课堂,丰富校内生命教育内容。
       1.抓住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用好生命教育素材。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材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生命观教育的内容。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的“敬畏生命”、“增强生命的韧性”、“感受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等内容,帮助学生感悟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不可逆和短暂的等特点,引导学生审视个人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理解生命有接续,初步培养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我”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使命感,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引导学生从个体的“我”的生命体验和认识,扩展到对人与人生命关系的思考,理解休戚与共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对生命的敬畏,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怀他人生命,自觉走上道德的生活。又如第一单元第一课“少年有梦”,让学生大胆追求梦想,努力去实现梦想。七年级下册第二课《青春的心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生理差异,“探究与分享”通过漫画和文字展现了男生女生间的不同差异和同性别之间的不同差异,使学生认识到男女生生理和性格方面的差异,在《优势互补》这一小结中,说明了男女之间各有优势,要学会欣赏异性的优势,了解异性的思维方式,教导学生与异性交往时要内心坦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同时要正确处理对异性的情感,理智对待,正确认识生命的差异。
        2.正向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生命教育视野
        社会环境很复杂,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教师要结合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短视频,增强生命观教育的渗透力。如让学生观看2020年武汉抗疫的抖音视频,众多的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选择逆行。他们原来只是普通人,却在逆行那刻上升为英雄,学生真切体会到英雄来自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努力成为英雄,不畏病魔赶赴武汉的一批批医护人员让学生们理解死亡、正视死亡、尊重生命。
        3.创设生命教育情景,感悟生命可贵
        “真正的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关生命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领悟源于现实生活、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主题,在课堂上创设生命教育情景,使学生由境入情,提升生命价值意识。[3]如让学生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通过反思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4.践行生活实际,提升生命价值
        低保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出黑板报难不到他们。组织低保学生出专题黑板报,如“生存与环保 ”、“感恩”、“珍爱生命”、“安全伴我行”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其他学生。这种活动可以激励低保学生的人生目标从追求“个人优越感”转向“我可以做些什么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洗碗筷、整理房间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人生成长的生活经历,体验生命价值的至高无上性。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世界因我更美好,大大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
        (三)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区低保学生持续服务功能。社区招募专业的社工帮扶低保学生,学校教师作为志愿者也可以结对帮扶低保学生。
        (四) 低保学生“客体主体化”,让公益工作唤起生命自觉
        “客体主体化”是对低保学生而言,他既是公益受益对象,同时也可以成为公益助人工作的主体参与者,既育己又育人。如,教师让初中阶段低保生给小学阶段的低保学生策划并参与生日派对,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感,体会生命的意义。让有亲身体验的低保学生参与公益助人工作,更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和工作认同。
       公益工作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力,学生有了掌控感就更可能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学生就会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意识到口才不好的学生主动参加了“阳光少年大声说”培训,感受了集体的温暖,让学生在正向的层面体验与他人的心理联结,从而化解了自卑、孤独。
        (五)教育对象“全学生化”,让朋辈关怀激发生命意识
        “全学生化”是指不以“家庭困难与否"作为划分教育对象的依据,打破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形成的身份壁垒,平等参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4]教师帮扶一开始针对的是低保学生群体,但随着助困向育人核心理念的转变,育人对象不应仅仅停留在低保学生身上,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这两大群体工作要点有所不同,低保学生群体以资助工作为载体,但需将扶志、扶智贯穿始终,实现资助基础上的全过程育人。而对于非低保学生群体而言,侧重在育人。他们作为朋辈,与低保学生有着最真实的接触,他们的认知和评价,有时甚至一个眼神对低保学生群体至关重要,对其教育集中在修正潜意识中对低保学生的认知偏差,引导其理性科学看待。通过非低保学生群体正向反馈、良性互动,增长低保学生身份认同的勇气和力量,而低保学生群体的拼搏、奋进,也为非低保学生群体带来正能量,打破两大群体的划分和界线,真正实现尊重生命。[5]
        初中低保学生群体迫切需要家长、教师、政府和朋辈的关怀。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环节,可以让低保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更美丽。
【参考文献】
[1]景云.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3):76-79.
[2]丁丽,刘永红.生命教育视域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70-174.
[3]王慧.高校资助育人现实困境及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3):67-69.
[4]刘赟,张春兰.对未成年人生命意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1):73-75.
[5]李香玉.以教育的真诚成全生命的美好——夏昆采访附记[J].教育家,2020(34):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