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教学构想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俞式清
[导读] 语文教学我一直主张文本中心思想,真正的好课好思路是在文本基础上的衍生,是文本的再生长和再生成。

深圳市翠园中学   俞式清  518003

        语文教学我一直主张文本中心思想,真正的好课好思路是在文本基础上的衍生,是文本的再生长和再生成。《荷塘月色》作为现代散文的代表,是经典中的经典,老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也很成熟。今天我想谈谈自己对这篇教材的几个方面的处理。
        首先是标题的处理。“荷塘月色”,这四个字标题,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做足功夫,可以从内容上去理解标题,这个标题是由两个名词“荷塘”“月色”组成,这在文章内容上就是文本所写这景,作文散文,借景抒情,这个景就是标题中的两个名词。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景”,分别在文本中哪些段落呈现出来的,这样本文的核心内容学生就清楚了。还可以从结构上去理解这个标题,是并列关系还是偏正关系,如何分解。课堂经过讨论可以明确这个标题结构上应该理解为并列比较合理,可以解读为“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从这个结构可以在进一步提问明确文本是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中的月色”,文章的结构思路学生也就明白了。最后对这个标题进行深入发问:作者是如何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中的月色”的,有什么特色,运用那些手法等等.修辞 (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句,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文中还用排比,拟人。看“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 ;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 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还有通感的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把香味比作歌声,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还有许多的叠词,让同学们找找,看看它的表达效果。老师可以明确: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 脉脉,写叶子的叠词就不止一个。读叠词时,语音延长,情感也就延长了,语音变美了,结合词义再想象画面,优美的意境就出来了。写月色时用了泻、浮、洗。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呢,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一般流动。
        由此可见一个好标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本这么多信息,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的写作要注意对标题拟定的重视。
        其次是文眼的处理。这篇文章的文眼就是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文散文最核心的是作者情感的抒发。“所动人者,情也”。我个人认为抒情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不做作。本文的情感流露是自然而真诚的。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看看: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作者想宁静,以为妻儿熟睡,所以独自一人出门,真实自然;因为想着宁静,就自然想得荷塘;于是走向荷塘,就自然来到了荷塘;来到荷塘,当然看到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中的月色,他心中的不宁静得到了片刻的宁静;行走中又慢慢离开荷塘,来到小路,蝉虫的鸣叫又回到喧闹中;最后回到家门,重回不宁静之中。真可谓“借景消愁愁更愁”。但作者写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最后是本文结构示意图,以两个地点为链接点“家”与“荷塘”从家出发,沿荷塘一圈,再回到“家”。这个结构图也是心理历程图:从离开家中时的不宁静到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再到离开荷塘回到家中的更不宁静。作者构思精巧不露痕迹,天然而成。
        好文章就是值得挖掘的东西多,品味文本其实就是让我们寻找文本的亮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