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数学微课设计案例解析与总结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李军
[导读] 微课现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授课形式,优秀的微课往往需要独到的教学设计做支撑。

省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李军    215600

【摘要】微课现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授课形式,优秀的微课往往需要独到的教学设计做支撑。本文借助中职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案例,详细阐述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本质上也是一节课,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微课达成教学目标。
        一、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是依据学习者特征,对照微课教学目标,借助必要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综合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对内容选择和组织设计进行的精心安排。一般教学设计需要设计师生双边活动,而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单边活动。因此,微课教学设计是一项运用先进教育理念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二、教学设计案例
        下面以《对数函数的性质》一课为例,简要介绍中职数学微课(视频)的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接触的新函数,也是重要的函数。学生刚学过指数函数,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有了基本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指数级变化的问题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两者互为反函数。两种函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质也有异同,相关知识容易混淆,教学时需要有类比两者性质、突出对数函数性质的辅助学习资料。
        2.设计思路
        本课以探究对数函数性质为主线,首先以实例视频进行微课导入,接着分析归纳指数函数性质,再通过深入探究对数函数图像,类比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最后通过性质应用来巩固知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可交互的学习环境,渗透“做中教,做中学”的现代教育理念。
        3.过程设计
        (1)微课导入首先出示对数函数解析式,展示基因研究、细胞繁殖、考古研究等与对数函数有关的视频,并突出视频实例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辅助显示动态函数图像。(2)知识回顾借助指数函数动态图象,分别从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两方面进行回顾总结。静态特征为“恒过点(0,1)”和“图像始终位于x轴上方”:动态特征为“当0<a<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即单调递减”和“当a>1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即单调递增”。最后以图表形式展示两个主要特征,并设问:对数函数有哪些特征?(3)探究类比指数函数性质,尝试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特征。


借助与对数函数动态图象,首先分别得出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再以图表形式展示对数函数的主要特征,同时在右侧显示指数函数特征,形成对比,并用辅助线标出两个函数性质的异同,之后展示有关性质的空白表格,提示学生通过填空总结知识,最后显示完整表格,注重从图像上观察,考虑定义域、值域、图像必经过点以及函数增减性四个方面。(4)性质应用本环节从一般到特殊进行应用探究.首先分析比较与(a>0且a≠1)大小关系的思路,并指出两个对数值可看作同一对数函数的两个函数值;接着借助出题程序随机出题,先选定0<a<1,通过分析函数单调性、真数M和N的大小,用图像演示两个函数值对应点的位置,从而得出大小关系,再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展示本题对应的对数函数图像以及动点的坐标变化,突出单调性这一重要性质;(对于选定a>1的内容,由于本节微课时间关系就可以不去考虑)。(5)简要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从指数函数的性质类比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再进行简单应用的过程。(6)拓展作业一题:用纸画出同一坐标系中做出图像:y= , y=, y=, y= 的图像,并指出它们的定义域和值域。
        三、设计总结
        1.效果反馈
        本微课可供中职学生使用,主要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微课图文并茂,素材丰富,内容简洁,易于学生学习,能有效达成目标。与微课配套的学习课件可让学生自主实验,提升自主学习效果。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学生使用本微课学习后,对本知识的认知水平明显提升,并对后续学习有促进作用。
        2.反思总结
        数学微课质量的优劣主要在于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依托信息技术微课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这种呈现方式虽比传统教学更具表现力,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并且微课教学设计本质上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合理选择数学软件、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将枯燥繁杂的文字讲解变为丰富有趣的生动展示。(2)以学生为中心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基于教师的单边活动,但最终是为学习者服务。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是评定微课质量的关键.教师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状况,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内容选择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尽量兼顾更多层次的学习者,让更多学习者乐于学习微课内容;在流程组织上要以学习者为主体,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3)坚持实用原则数学教师选择微课内容时要聚焦学习者实际,最好专注于真实问题,并择优选择。比如,“对数函数的定义和图像”比“对数函数的性质”易于理解,学习者更容易混淆的是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因此,设计微课时,如要在“定义和图像”以及“性质”之间进行选择,基于实用性应该优先选择后者。微课教学设计要立足学习者需求,不能将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移植,也不能只有简单的图文展示和语音讲解,这样的微课既不会得到学习者的认可,也浪费了设计者的精力。(4)微课展示的时间要适宜,一般控制在8分钟左右,对中职生而言时间可以多点,但不要超过10分钟。体现微课特色以及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区别,达到短而精的特色。
       当今,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师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而且更有效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资料:
[1]刘丽霞、徐小良,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J].  教育科学(教育版). 200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