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阅读文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下   作者:李娟
[导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程度。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小学       李娟

【内容概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程度。本文以我观摩市级小学语文公开课为实例,来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执教第一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几个原则,旨在帮助广大同仁提高语文教学。
【关键词】目标;阅读;重点;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对于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设计思路是:初读课文,认识字词,初步感知。我观摩了多节市级小学语文公开课,尤其是下面两节公开课,引发了我对第一课时的重新认识。
        一、两个教案,
        【案例1】 《黄山奇松》,张老师执教该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条理地读课文,进而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2、评析词语运用之妙,感受语言节奏之美。
        3、迁移训练,想象黄山松的其他形态,训练说话。
        4、感受文章写作时抓住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5、尝试写作黄山云雾,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一目标看起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我拿到听课教案,看到教学目标第4和第5点,有点暗暗吃惊.于是,我认真观摩,张老师利用一节课时间,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落实了目标。听课教师不时发出赞许的笑声。本课教学,张老师直奔目标,采用归缪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读准,到读好,再到复述,层次鲜明。
        【案例2】 《大禹治水》,王老师指教该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课题切入:从“水”切入媒体演示,认识洪水危害,用课文中的词语说出洪水危害。
        2、通过简笔画、图片、资料补充,体会大禹治水准备的千辛万苦。
        3、扣词想象,体会治水时的千辛万苦。
        4、抓住文章中“13年、三次、十多岁”等数字,感受人物品质。
        5、体会13年的千辛万苦,以及洪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感受大禹的伟大成就。
        6、设疑提升:为何开头是“禹”,结尾称“大禹”?
        虽是第一课时,但课堂容量并不少,学生表现出的能力更远远超过我们的认识,教学中王老师直奔重点,带领学生随文认读生字,感知词语的大概意思.接着引导学生在词句评析中自然体会人物精神,使人物丰满、真实、可触摸——“大禹”的形象立在了学生的心头。
        二、几点启示
        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围绕学段特点,单元主题目标和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紧扣教学内容,力求明确、具体,从而可操作,可测量。我们常常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不能进行理解课文,不能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而是进行初读,解决词语等基础性任务,但是张老师和王老师的教学再次说明,这样的想法未必正确。


其实,我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时,会把所有的生字与词语都理解清楚了,再阅读吗?上述2节公开课,各有特点,但都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文章为载体,挖掘语言规律,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熏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是关键
        上述两节公开课都是在质量较好的学校进行上课的,学生起点水平高,所以教师能如此在第一课上就落实了较高的教学目标,并且落实很好,教学效果显著。但是我们要看到如果在一般小学,学生没有较高的素质,我们还是要在第一课教学目标中实施基础的教学,一步一步地来,总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切不可为上公开课而进行所谓的精彩“表演”。
        2、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现实起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直观导入、质疑导入、联系背景导入、悬念导入、或语言渲染导入等方式,迅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比如,王老师从“洪水”入手,通过录像播放和语言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危害,然后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活学活用生字词语,说说洪水带来的危害,引发了学生“一读究竟”的强烈愿望,到达“阅读期待”的效果。
        3、要体现“读霸课堂”
        这种读,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层次地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理解感悟,学生的语感培养,语言积累,靠的都是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读通”是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朗读课文,更多的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读时,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等。如“潇洒”、“挺秀”、“遒劲”的气质,文末“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学生充分读,充分说,在想与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中,把课文读出了“动感”。
        4、要紧扣重点,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要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即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也就是说,要凭借课例,合理取舍内容,进行语文训练。第一课是教什么?教到哪里为止?都依赖于教师在钻研文本、解读文本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比如,王老师扣住重点词语,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大禹治水“吃尽千辛万苦”这一特点——《大禹治水》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师动情的描述等,在理解“地形”、“千山万水”,“走遍”等词的基础上,体会大禹治水准备工作中的艰辛;二是通过简笔画等手段,在理解“挖通”,“劈开”等词语的基础上,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艰辛;三是联系上下文扣住“13年”一词,从治水时间之漫长进一步体会治水的艰辛。
        5、要关注语言实践。
        课文是教学的依托,但“教材只是个例子”,只有让学生真正触摸文本语言,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在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时,张老师采用“纠错法”,让学生在比较中评词析句,体会用词造句的精准与巧妙。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引导学生深情并茂地诵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省略号,想象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黄山奇峰的特点;最后,同桌相互介绍一种奇松,再指点学生上台描述。整个课堂,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教师要因材施教,第一课时的教学意在简洁,贵在朴实,引领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第二课时的教学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参考资料:
1、苏小杰,语文素养及其对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M],新校园,2015,(08)p.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