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21期   作者:董娟
[导读] 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

        董娟
        济宁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济宁272000
        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
0 引言
        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
        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
        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
        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 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
        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
        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
        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
2.1 肢体之美
        “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例如,在丁字拧步动作中,要以腰部作为中心进行其他动作,腰胯为发力点,身体的上、下部分向不同的方向拧出“三道弯”,而要想构成“流动三道弯”,则需要腿部、膝盖及手臂进行动作上的配合,以形成一股抻劲。
        2.1.2 动态之美
        舞蹈离不开运动,运动也是生命的本源。胶州秧歌中所体现的“三道弯”,便是以动律为核心的,重点强调了其中的动态过程,由此也形成了“碾、拧、抻、韧、扭”等五大基本动作,通过这些动作的相互配合,不仅使舞者的上下协调性得以锻炼,也强化了其的身体控制能力,呈现出一种“力量”的延伸之美。
        “扭”为“三道弯”的核心动作,胶州秧歌中的“扭”,要求舞者由脚下的“拧”、“碾”开始,逐步的上升到整个身体的“扭"动,在这整个过程中,又创造力一种“张力”之美。


        2.1.2 姿态之美
        处于静止状态下的“三道弯”,体现的是一种姿态之美,多数情况下表现为静止,而其在胶州秧歌中的体现需要突出“动中之静”,即通过“动”、“静”二者的良好结合而反馈得出的。由舞蹈部分上进行分析,静止状态下的“三道弯”,也离不开五大基本动作的配合,姿态之美是舞蹈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也表现出来了可塑性的特征。
        静止姿态,一般作为一套动态动作的收尾部位,或作为下套动态动作的序幕,不仅是“动”的集中体现,也为“情”的延伸。我们以《一城一味》舞蹈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在大爷买煎饼声音的吆喝下,小嫂们陆陆续续向前,两两成群的相互交流嬉笑,此时,一个转身情节,接上下一秒的情节,画面如同静止一般,小熳们仍在交谈嬉戏,是集中下的“动”,是一种姿态之美。在舞蹈的高潮部分,迎来了“情”的延伸,小嫂们十分欢乐地在舞动,下一秒大家集体转身,都看向独自站立的扇女,扇女始终在望着,貌似在期盼些什么,又好似十分痛苦,这与小嫂们的欢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扇女的情感体现更加突出。
        综合而言,舞蹈中若无相对静止的造型,而以不断变化的“动”贯穿始终,就如同人在说话时不断句,使人容易误解。无静止的“姿态之美”,舞蹈所塑造的人物感情必定难以体现到位,且丧失了美感。舞蹈艺术的表现核心便是动静结合,以突出美感。
2.2 圆道之美
        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道家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所提出的“圆道”思想影响深远。道教认为:可以“圆” 指代天,指代宇宙万物,并提出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作环形运动,并伴随着各类事物的生存、发展现象。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胶州秧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兴起、发展、延续,其中也蕴藏着务实、重德的道家思想,尤其是“圆道”思想,对于民间舞蹈的审美价值有着一定的影响。
        2.2.1 圆形调度
        舞蹈,由其最初发展至今,“圆”始终是其艺术调度的一般形式,通过若干个点组成,以圆形环绕的形式存在。基于圆的变换的具体形式,我们可以探究其中所表达的相应意义。作为民间舞中最基本、应用较多的一个符号,能够以改变面积的大小来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演绎,正如传统美学中所强调的,只有平衡对称、整齐一律的舞蹈调度,才能够呈现出中国传统美,也与胶州秧歌的舞蹈审美特征不谋而合。圆“无线”的特性使创作者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方向,速度,力度的协调上,可进行多种创造。
    2.2.2 圆形动律
        在胶州鼓子秧歌中,所呈现出来的舞蹈动作多围绕“腰”进行动律改变的,不管是极具韧性美的内踅拧,亦或是较为典型的推磨板腰,都是以圆作为核心而实现动作转换的。其中,以内踅拧、推磨板腰较为常见,前者以腰为中心点,然后借助后旁腰的力量由后至前进行,并进行相应的劈鼓动作。在这一套动作之中,将身体的腰部作为中心点,并完成在横向平圆方向的移动,使我们感受到了“圆”的韧性美;而针对后者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身体朝向背面折下,并和接触面构成45度角,此时腰部力量主要由腹肌提供,使之如同“板子”般,此时重心以半圆轨迹不断移动,使之表现为一种环动美。
3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数百年之久,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舞蹈价值活跃在历史舞台。随时代的不断变迁,越来越多的传统民族舞蹈元素被应用到现代化舞蹈的创作之中,对于一名合格的舞蹈从业者而言,探寻民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挖掘其的审美价值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安薏涵.胶州秧歌“流动中的三道弯”审美初探[J].山东艺术,2020(03):72-79.
[2]娄晓艺.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审美特征[J].艺术品鉴,2020(17):56-57.
[3]刘阳.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以胶州秧歌为例[J].艺术评鉴,2020(08):78-79.
[4]晏妮.浅析胶州秧歌的审美特征[J].中国文艺家,2020(04):82-83.
[5]宋媛.胶州秧歌舞蹈中女性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J].艺海,2016(06):98-99.
[6]李婷.浅谈胶州秧歌的审美转变[J].黄河之声,2014(18):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