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粮食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1期   作者:沈伟 焦义文
[导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沈伟   焦义文
        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   安徽六安  237000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我国随着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平稳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粮食市场,延伸了粮食产业链,并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主体,在此背景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虽然我国粮食加工产业规模居世界前列,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产业积聚、现代物流布局等方面仍较落后,如何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现代粮食物流水平,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则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信息技术在粮食物流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粮食物流系统;应用
引言
        粮食对于我国来说,是稳定社会、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在粮食物流运输中应用信息技术,并对当前的粮食物流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可以有效提高粮食物流运输管理工作效率,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发展。
1、加强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提高流通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提升流通质量和效率为中心,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对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提高粮食仓储保障能力。其一,仓储基础设施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应急时刻调配粮食的效率,围绕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三个重点,完善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其二,为了保证粮食质量安全,除了改善仓储设施条件外,还应鼓励应用环流熏蒸、氮气储粮等绿色技术来保障储粮品质。另一方面,加强粮食流通环节建设。其一,应加强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深度,针对粮源收购、粮食库存和运输优化等环节进行分散管管理效率。其二,针对以往区域限制,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及平衡区各个平台连接,根据区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物流调度来平衡粮食供给。其三,整合全国粮食物流资源。优化粮食供应、配送、加工网点的布局,打造一个全国性的粮食产业物流链和多个区域性的粮食物流平台,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其四,为有效提升粮食物流重点线路流通效率,应合理规划大型粮食物流园区布局,并建设一批粮食进出口物流通道和重要节点。理,最后再将各管理系统集成以提高管理效率。其二,针对以往区域限制,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及平衡区各个平台连接,根据区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物流调度来平衡粮食供给。其三,整合全国粮食物流资源。优化粮食供应、配送、加工网点的布局,打造一个全国性的粮食产业物流链和多个区域性的粮食物流平台,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其四,为有效提升粮食物流重点线路流通效率,应合理规划大型粮食物流园区布局,并建设一批粮食进出口物流通道和重要节点。
2、粮食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粮食物流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虽然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粮食物流观念仍较为落后,组织化程度较低,粮食物流链上各主体依然把粮食物流简单视为粮食存储、装卸、搬运等过程,缺少物流链整体意识及整体布局,企业只着眼于自身利益,相互封闭,各自为战,缺少分工和合作,企业运营效率低下,没有科学高效的运营体系,难以实现长远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各级粮食管理机构、相关部门和粮食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尽管已经加强了对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的力度,但全省粮食体系共用的省级粮食业务平台尚未真正发挥效用,粮食企业基础信息、收储信息、粮食流通信息、粮食需求信息等基础信息尚未实现有效支撑。

同时政府不能通过平台对粮食物流各环节进行同步监测,粮食物流各环节主体也不能通过平台获取相关信息用于判断决策粮食生产和流通,物流各功能板块的信息处理和统一集中的机制还有待完善,粮食物流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粮食物流节点布局是粮食物流组织运行的基础,虽然建成了较全面的运输交通网络,各网络中建立了粮食物流基地、粮食物流中心、粮食物流配送点等节点,但由于对粮食物流网络中粮食节点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对粮食流量流向等缺乏系统认知,尽管在重要的交通枢纽或大型县城都遍布着粮食仓储粮食物流节点,但各节点往往更加注重粮食物流业务形式,缺乏对整个粮食物流节点布局优化,各节点之间衔接效率低的情况普遍存在,高效合理的粮食物流通道还未建成。
3、信息技术在粮食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3.1利用信息技术可进行智能粮库管理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智能粮库管理,例如RFID技术是直接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电磁感应现象对粮食物流体系中的相关信息实时传递。采用这项技术便可以在粮食仓储管理过程中同时识别多个目标,具有识别距离远、识别速度快、识别准确度高的优点,不需要对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就可以及时地判断仓储粮食信息。同时RFID技术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在粮食仓储过程中的应用性能较强,可以在强磁、潮湿、高温等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使用寿命也较长。同时RFID技术也是物联网感知层中的核心体系,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高速公路ETC通道等。
        3.2利用信息技术可进行智慧粮食运输
        在粮食运输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动粮食在流通过程中的智能化和现代化,提高粮食在流通过程中的效率,进而降低粮食的运输成本。具体是在粮食物流运输中采用GIS和RFID技术,GIS技术具有较强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系统分和地理分析能力,因此通过该技术可以对粮食物流体系进行仿真模拟,进而实现在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中对粮食的系统性操作。例如,通过运用GIS技术可以判断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行车路线是否合理;粮食在运输中的送达时间是否满足客户需求,同时通过应用RFID技术中的电子标签识别码,可以对附着于物流商品的粮食信息进行快速跟踪识别。
        3.3加强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将政府粮食储、购、销、运等各环节企业均纳入云平台数据管理范围内,依托云平台,解决业务与信息追踪共享分离的现象。
结束语
        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由粮食主产区物流节点、销区物流节点和沿海港口及内河码头物流节点三部分组成。产区物流节点以粮食收储和中转的功能为主,销区物流节点以营销和配送的功能为主,港口和内河码头物流节点以跨区域的中转功能为主,形成均衡、统一、高效、低成本的物流体系和通道。因此,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设可采取区域性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的稳健方式。通过关键粮食物流节点的项目建设,形成几个龙头项目为中转枢纽的粮食物流网络,逐步带动产区物流节点、销区物流节点以及港口和内河码头物流节点,形成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基本框架。随着农业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经济正逐步稳健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甄彤,祝玉华.信息技术在粮食物流系统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18,26(06):90-93.
[2]高美灵.RFID技术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8
[3]杨荣.RFID技术在出口拼箱货物物流信息系统中的研究及应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812(02):49-51.
[4]樊智涛.J2EE技术在产品物流跟踪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835(08):126-128+156.
[5]姜莉莉.信息技术在便利店物流配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以上海本土便利店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9(15):131-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