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书芳
济宁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许庄街道办事处 山东,济宁272000
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我国的设施栽培蔬菜种植面积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但在全球变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设施栽培蔬菜受病虫危害严重,给蔬菜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防治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这一问题变得突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中最符合绿色环保、安全要求的就是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分析设施栽培病虫害的特点,探讨生物技术在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防治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食品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棚蔬菜的种植过程中,为了种植出绿色、健康的蔬菜,必须重视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对于大棚蔬菜而言,病虫害是影响其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棚蔬菜病虫害的防控水平不断提高,防控综合配套技术也正在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大棚蔬菜的健康生长。因此,需要积极发展大棚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配套技术,促进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控水平的提升。
1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1)病虫害种类较多大棚蔬菜是栽种于专门的温室大棚内的蔬菜,由于温室大棚的通风透气性较差,温度较高,浇水之后湿气不容易排出,大棚内的湿度也相对较高,容易产生有害气体,再加上内种植的蔬菜品种比较单一,长期连作导致土壤板结,为病原菌和虫害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导致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频繁发生,而且发生的种类越来越多,防治难度不断加大。2)病虫害传播速度较快温室大棚为病原菌和害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由于大棚环境比较密闭,传染的几率较大,传播速度快,在温度、湿度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害虫繁殖和孵化都比较严重,容易导致病虫害大规模爆发。3)病虫害发生规律比较复杂大棚蔬菜种植水平依赖于温室环境,温室内的温度通常比温室外要高,而且蔬菜的越冬期较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农户一般会不间断地种植蔬菜,没有预留充足的时间对温室的土地进行消毒、整地处理,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病原菌累积增多,而且很多病虫害的越冬期不断缩短甚至没有越冬期,在大棚内一直频繁发生,难以有效防治。
2生物技术在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1有效利用病虫生命特征
生物技术本身要求利用生物的每个生命周期特征来服务人类,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各种害虫的生命周期特征,并以此来有效扑灭各种害虫。一些大型害虫生物具有高度趋光性和高度趋波性的生理特征,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害虫生物体的特性特征来有效诱杀这些害虫。目前主要研究采用超高频振灯来有效灭杀植物害虫,这是充分利用植物害虫的生命周期特征来物理灭杀害虫的方法,具有易实施、见效快的特点。实践结果表明,该防治方法对于鳞翅目、鞘翅目、缨翅目等多个目约60余种类的害虫都具有明显的诱杀效果,基本上覆盖了危害蔬菜的主要害虫。
2.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效率较高,但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影响蔬菜品质。因此,作业人员需严格贯彻合理用药、科学用药的原则,禁止施用剧毒、高残留等农药;要尽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化学药剂,避免病菌、害虫产生耐药性。为促使化学防治效果得到增强,可运用高效器械,增强药效的同时减少整体用药量。
针对菌核病,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蔬菜,若棚内空气湿度较高,可运用15%腐霉利烟雾剂,每7d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针对灰霉病,可于发病初期向蔬菜植株喷施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针对灰霉病,可每7d喷施1次0.1%腐霉利可湿性粉剂,连续喷施3次;针对霜霉病,可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发病部位,连续喷施3次左右即可。若棚内出现较多的害虫,则需依据害虫种类,合理用药。可利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1600倍液防治粉虱害虫;利用25%螨猛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防治茶黄螨害虫;利用10%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防治蓟马害虫。
2.3杀菌消毒
对蔬菜种子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地避免病害的发生。对于茄、瓜果类蔬菜,需要对种子在55℃下进行温汤浸种,时间为10~15min。对于十字花科和豆科蔬菜,需要对种子在40~50℃下进行温汤浸种,时间为10~15min。与此同时,也可以先浇水,再以45℃的温度进行高温闷棚,持续时间为1.5~2h,最后通过逐渐打开的方式降温。此外,在夏季大棚闲置的阶段,需要使用塑料薄膜将大棚封闭,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闷棚5~7d,保证棚内的温度为60~70℃,杀灭其中存在的病菌与害虫。
2.4农业防治技术
首先,选择优良品种,大棚蔬菜种植要考虑到大棚的温度较高、湿度大,光照少、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可以优先选择耐高温、耐高湿、抗性能力强的品种。其次,做好育苗管理,在育苗之前要科学选择,对种子进行验证,挑选没有病虫发生的健康种子进行播种,同时要做好土壤处理,及时整地,对土壤进行消毒,在播种前可结合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将消毒药剂均匀拌和土壤,以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使用药剂的时候要交替更换使用,不能长期使用一种药剂,以防造成耐药性。第三,加强栽培管理,定期进行轮作,不能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蔬菜,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将病叶、病果、病株等全部清除干净,可以降低病原菌以及害虫的基数。等到前茬农作物收获之后,可以及时对大棚进行彻底清洁消毒。蔬菜施肥尽量选择有机肥,可以对土壤肥力条件进行测试,根据土壤肥力条件的测试配方施肥,满足蔬菜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养分的需求,促进蔬菜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
2.5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不会影响土壤条件及蔬菜生长过程,但需投入较多的人力成本。目前,物理防治技术类型众多,具有差异化的适用时间和防治效果,作业人员要充分考虑蔬菜生长状况与病虫害类型,合理选择物理防治技术。第一,栽培人员可充分利用闲茬时间,进行14d左右的闷棚处理,以有效杀灭土壤、墙体中的各种病菌、虫卵等,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率。第二,实施种植工序前,需科学应用温汤浸种技术。将种子分别浸泡于冷水与温水中,冷水浸泡1h左右;温水温度保持在55℃左右,浸泡15min。温水与室温统一后,进行常温催芽,有效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第三,物理诱控。考虑到部分害虫的趋光性特点,可于害虫高发期,将杀虫灯安装于大棚内,合理控制安装高度,保证杀虫灯与蔬菜距离保持在1m左右,有效诱杀害虫。值得注意的是,作业人员需定期清理接虫袋,以免影响杀虫灯的应用效果。此外,考虑到部分害虫的趋色性特点,作业人员可将黄板、蓝板等设置于棚内,高效诱杀蝇蚊类、叶蝉类等害虫。通常情况下,色板规格控制在20cm×20cm左右,每667m2配置30块即可。同时,要结合蔬菜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黄、蓝板的设置高度。目前,大棚蔬菜内性诱剂应用较为广泛,其可有效诱杀雄性昆虫,破坏棚内害虫雌雄比例,从而控制害虫种群。一般情况下,于4—10月悬挂性诱剂,按照25cm的标准控制性诱剂与蔬菜顶部的间距,且每天需及时清理接虫袋,每月需及时更换诱芯。
结语
生物技术在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应遵循因地制宜和综合治理两大原则,以及多种农业防治管理手段协调结合的防治理念,以健康、安全、环保为防治前提,不断探索改善生物技术,完善病虫害的防治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如民.生物技术在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2018,8(5):128-130.
[2]拓玉荣.生物技术在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