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1 严华2
1.昭苏县气象局 835600;2.新源县气象局 8356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异常的背景下,昭苏县干旱、冰雹、暴雨洪涝、霜冻等气象灾害频繁出现,且具有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损失严重等特点。气象灾害的出现在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基于此,本文结合昭苏县气象灾害特征,重点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并给出了几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以期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确保优质高产农作物的形成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气象灾害 农作物 影响 防御措施
引言
气候变化背景下,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逐年增加,气候异常现象日渐显现,导致了农业气象灾害呈现出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危害程度日益加剧的态势,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确保农产品安全供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发达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气候条件的优劣直接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影响,严重的干旱、低温、高温、洪涝、冻害等气象灾害会使农作物大范围减产,频繁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直接威胁,农业气象灾害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各种农业灾害损失的60%,严重影响着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因此,分析昭苏县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及防御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昭苏县气候概况
昭苏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中亚内陆腹地的一个群山环抱的高位山间盆地,属于大陆性温带山区半干旱半湿润冷凉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春秋湿润、寒冷、多雾,盛夏多雷、多雨、多冰雹,频繁出现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2、昭苏县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2.1暴雨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较大的降雨,很容易汇集成大的径流进而引发灾害。由于新疆境内的降水天气较少,因此将24h的降水量超过24.1mm的降水称之为暴雨,或者是将12h降水量超过12.1mm的降水称之为暴雨。结合气象资料信息,昭苏县年平均暴雨日数只有1.0次,暴雨天气出现频率较低。昭苏县暴雨洪涝天气主要集中在7月到8月份,严重危害着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洪水灾害会使农田出现积水,使得根系发生腐烂,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影响。
2.2冰雹
冰雹主要出现在夏季或者是春夏之交。冰雹灾害具有较强的局地性且季节性明显,主要特点是来势凶猛、持续时间短、强度大,且在出现的过程中往往伴随有暴雨、大风、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昭苏县是新疆冰雹多发区域,年平均降雹日数为26次,冰雹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6~7月份,这段时间冰雹天气出现概率为66%。由于冰雹灾害性天气持续时间较短,且影响范围小,因灾害强度大,对农作物的危害几乎是致命的。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具有差异性特征,形状和质量越大,则会加重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冰雹持续时间越长,对农作物的危害范围和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若在农作物生长中出现冰雹天气,将会折断作物茎叶,打落果实等,农民经济损失严重。
2.3干旱
干旱主要是因供水量不足,使得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遭受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干旱是昭苏县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降水量不足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对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的危害较大。昭苏县干旱灾害主要有春季干旱、夏季干旱和秋季干旱三种。
其中春季干旱主要出现在3~5月份,其在出现的过程中会造成耕地缺水,农田墒情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的播种和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还会推迟果树开花时间;夏季干旱主要出现在7~8月份,此时恰好是农作物拔节、开花等生育旺盛期,夏旱对农作物的生长危害极大;秋季干旱则出现在8月下旬到9月这段时间,此时恰好是农作物籽粒灌浆期,降水量不足将会对农作物的正常籽粒灌浆和成熟产生影响,还会使冬小麦播种延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
2.4大风
我国气象上规定,当风力达到7级或以上(即风速达到或者超过17.0m/s)时,观测日当天就定为大风日。昭苏县年大风平均日数为12d。风力较强的持续性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大风天气的出现会造成小麦倒伏,同时还会折断玉米茎秆,对塑料大棚造成破坏。昭苏县大风灾害性天气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
2.5霜冻
霜冻是危害昭苏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在农作物生长季内,受到冷空气入侵的影响,造成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下降到0℃以下,使得农作物遭受冻伤或者死亡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昭苏县春季和秋季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温度变化较为剧烈,进而引发霜冻天气。霜冻会危害诸多农作物,不利于蔬菜、果树、农作物等的正常生长。若初霜冻时间提前,会危害蔬菜和瓜类作物;终霜冻时间推迟,会延缓喜温作物的苗期,降低果树开花率,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昭苏县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3.1增强气象灾害预报水平
为了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做好,降低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应将增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水平放在首位。昭苏县气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气候发生发展规律,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对气象灾害加强研究,不断提升预测、预报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同时还要针对那些影响范围大、致灾严重的气象灾害加强天气预报。
3.2完善防灾减灾网络,拓宽灾害信息传播渠道
可以将以前的抗灾经验教训进行总结,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广大基层干部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未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上级发布的灾害信息及抗灾部署,使得重大灾害性天气到来的同时,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防御。因此,应对现代化的多媒体传播渠道,如微信、微博、QQ、网络等方式进行充分利用,对现有的防灾抗灾网络不断进行完善,确保社会大众第一时间可以接收到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信息和各级政府相关抗灾部署,有充足的时间提前进行防御。
3.3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
气象灾害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是人为因素无法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应采取科学合理、实用的措施,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如,在干旱多发区域内,加大抗旱、应变能力强且收益高等的农作物品种。还要对水源和土壤保护工作进行综合考虑,做好干旱区域内的耕种工作,加大抗旱耕作方法的推广,并做好抗旱新品种的种植。在洪涝灾害多发区域内,对旱生和水生植物的种植比例进行调整,可以将抗水、抗涝的农作物品种种植在易涝及低洼区域内,并适当调整种植日期,尽量避开农作物对洪涝敏感时期。对于昭苏县气象局来说,除了要将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应对工作做好外,还要熟练掌握当地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以对农作物种植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增强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能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
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是昭苏县的基础性产业,在其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具有不可避免性,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御措施来降低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需不断增强气象灾害预报水平、完善防灾减灾网络,拓宽灾害信息传播渠道、调整种植结构,加强条件管理等方面出发,以降低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磊,李艳荣.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J]. 中国农业信息,2011(12):27-29.
[2] 白玉洁,段海花,侯学源.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安徽农业科学,2011(16):9931-9935.
作者简介:王丽萍(1988.11),女,汉族,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人,本科学历,中级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