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凤 张鹏
蒙牛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乳制品检测实验室必须要科学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建立系统的、完整的以及具有较强实施性的风险管理流程。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强对整个检测过程的层层把关,加强对实验室运行过程中众多风险点的识别、分析、评估和防控,不断识别并更新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规避和降低实验室的管理与质量风险,推动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引言
乳品检测实验室是为乳制品企业的生产部门、研发部门提供科学、准确数据的质量把关部门,是企业原料、产品检验的质量控制部门。因此,乳品检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站在乳品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不论是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还是乳品企业的检验部门,乳品检测实验室的建设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实验室整体规划、仪器设备的配备与管理、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新检验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1乳品检测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乳品检测实验室是乳制品企业运用专门的设备、技术等,检测乳制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成品等,以此分析与汇总生产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等,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的部门。乳制品企业生产关系消费者的人身健康,随着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加强乳品检测实验室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乳制品检测实验室建设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乳制品生产企业属于食品生产企业,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将质量控制作为第一要素,而乳品检测实验室则是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部门,如果检测实验室配置不达标,就不能准确检测出质量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加强乳制品检测实验室建设是保证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必然选择。乳制品的质量不仅关系企业的声誉,而且还涉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如“三鹿事件”对消费者的危害,就为乳制品企业敲响了警钟。所以,加强乳品检测实验室建设能够及时有效检测出存在的问题,避免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最后,加强对乳品检测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增强乳品企业市场竞争力、创新力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2乳制品检测实验室风险管理
2.1运营风险
乳制品检测实验室运营风险再细分为人员风险、安全及生物安全风险、仪器设备风险、试剂耗材风险、环境风险、检验过程风险、公正性风险、实验室信息系统风险。针对乳制品检测实验室,关注的风险识别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及管理公正性风险、人员流动、人员对方法的熟悉程度、化学试剂安全、试剂吸入和接触危害、生物危害、气瓶安全、设备溯源、设备稳定性、试剂到货合格率、标准物质的可溯源性、试剂杂质的风险性、环境隔离或出现偏差、样品偏离、实验室用水偏离、异常结果的分析、实验室信息系统操作、系统安全漏洞等风险。
2.2感知层风险
感知层使用传感器、感知器、各种检测设备等对奶牛、饲养环境等性状和变化进行动态的检测、感知及采集。因此,在感知层中,原始数据的采集对相关设备的依赖性很高。比如,原奶生产环节中温度、湿度检测控制设备的故障、病虫检疫设备的故障和设备的检测及反应不及时等;乳制品生产加工环节中品质检验设备的故障、加工技术设备的故障等;配送环节中GPS出现故障等;其各环节设备的故障和失灵将直接导致风险的产生。
2.3应用层风险
应用层借助各类支撑平台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实现其感知结果的可视化,对其实施智能化控制。为原奶提供者、乳制品加工商、配送中心、相关监管部门及消费者提供有效信息。
而感知层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风险,以及网络层对上层数据的处理过程中的风险都将直接影响向应用层传递的信息质量。从而使参与者以这些信息来对以后的生产、加工及配送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将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链条上的各个参与者相互联系,其外部合作风险、内部运营风险与竞争风险是不可避免。每个参加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风险也就同担。无论是需求的波动、供给的波动、价格波动、还是社会的经济状况、政策法规的变化都会对整个链条产生影响。
3乳制品检测实验室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3.1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评判
实验室管理层在在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对选择的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控制措施有效性地好坏,制定评定标准:优秀、良好、不足。针对不足的控制措施,实验室管理层确定是否再次制定符合要求的应对措施。风险应对措施可能引起次生风险,对次生风险也需要评估、应对。在原有的风险应对计划中要加入这些次生风险的内容。必要时调整风险应对措施。由于乳制品的特性,尤其是液体乳制品,样品稳定性和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样品的形态多样、品种多样、包装多样,同时由于其与客户的安全相关,故其检测项目多、检测人员多、检测设备多、检测试剂多,在乳制品检测检测过程中风险也多,故实验室必须及时识别、分析及评价风险,并拟定、修订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3.2实验室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实验室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周期通常都是1年,都是由实验室的管理层根据预定计划进行的评审。实验室应定期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验证实验室的运行持续符合质量管理体系和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制定内部审核计划时,应包含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活动,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内部审核是实验室管理体系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聘任的内部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对象,全程负责,包括客观的查找问题,提出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改进措施、跟踪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并进行评价。实验室管理评审是由最高管理者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管理体和实验室开展的活动进行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正式评价。
3.3实验室运行过程的监督
为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必须要进行全面、充分、有效的监督工作。对实施监督工作的人选要进行资格确认,是否熟悉监督范围内乳品检验工作的方法、程序,了解检测工作的目的,能够正确、客观的评定检测结果,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纠正及纠正措施,对整改情况实施跟踪验证。监督工作是随时随地的,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尽可能实施全过程的监督,覆盖实验室开展的全部工作场所,关注投诉和能力验证活动,必要时采取参加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外部比对作为监督方法。另外,实验室应高度重视外部审核,通过不同的评审专家发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足,制定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并实施有效地整改和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实验室还需要不定期请其他检测机构人员到现场指导,接受好的建议,改进现场管理。
结语
我国的实验室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但由于风险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影响已经逐渐凸现出来,实验室管理者必须认识到风险管理对实验室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实验室的风险管理有效落实,全面提升实验室风险管控能力。风险评估识别后,要对所识别出的风险项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保证无残余风险或轻度残余风险,预防或减少检测活动中风险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燕滔,石艳宾,黄薇,等.化学检测实验室风险管理分析[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9,55(2):210–213.
[2]曾莉.检测实验室化学因素风险识别及防控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8,21(1):210–212.
[3]刘宇.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国计量,20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