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政治思想的比较 ——以孔子和柏拉图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1期   作者:李晓钰
[导读] 中西方因为多种复杂的因素造成了相互间的政治思想差异
        李晓钰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850000
         
        摘 要:中西方因为多种复杂的因素造成了相互间的政治思想差异,想要从根本上分析出中西方政治思想差异的原因,那么必须从源头上寻找,而孔子与柏拉图是中西政治思想史的源头之一,在中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孔子与柏拉图有关政治制度、政治主体、政治伦理、政治法律四个方的面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我们更准确的把握两位智者的思想,从而更清晰的掌握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差异。
        关键字:政治思想,孔子,柏拉图,比较分析
        公元前六世纪前后,被称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一个时代,世界各地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宗教与哲学体系,为后来的人类文明社会奠立了重要的基础,而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这一“轴心时代”的东方和西方的两位巨匠,孔子在东方创立的儒家思想,经汉代统治者改造后被确立为统治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而柏拉图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之一,直到现在西方社会依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对东西方两位思想先驱的政治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区别。
一、政治制度的比较
        孔子主张“礼制”,这个“礼”是周礼,是周公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内化成礼的规范。孔子的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恢复周朝时期的礼制社会,根据礼制的规定,贵贱有别,上下有序,各处其位,各做其事,但由于当时整个的社会大环境,根本无法达到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所以,孔子只好退而求其次,从而主张建立一个等级有序,尊卑有别,各遵其道的奴隶制社会,《论语》颜渊篇有这样一篇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夫夫,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是“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齐景公说:”说得好啊!确实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话,即使有米,我能够吃得到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基本上就是孔子的关于国家的政治大纲。孔子虽然认为周礼是最完善,最美好,最管用的政治制度,但是孔子所主张的礼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周礼,不注重于礼的形式和外表,而是看重礼的精神核心,孔子认为周礼的灵魂和动力就是作为道德的“仁”。同时,“礼”和“仁”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柏拉图以城邦制为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立足于现实生活,认为政治制度是从人们的长期生活经验及习惯中产生的。柏拉图认为智慧,勇敢,节制是理想的“正义“国家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必要条件,理想的王国是以国家为中心,以国家为本位,根据于此,柏拉图依据理智,意志,情欲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也是最高的等级,即以智慧管理国家的统治者,第二个等级也被称为武士阶级,主要是军人,武士,这个阶级的民众通过勇敢来保卫城邦,护卫国家,第三个等级,也是最后一个等级,因为不能摆脱情欲,成为国家的劳动阶级,主要是职能是为国家生产物品,提供服务,因此柏拉图以神谕的形式把三个等级的人分为金,银,铜三种不同的质,质的不同导致人的职能不同,人性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理论通过”助产术“的推理得出。
二、政治主体的比较
        政治主体包括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都特别注重强调发挥统治者这个方面的作用,他们心中的理想国家都是实行君主统治,孔子眼中的君主是“圣人”,柏拉图眼中的君主是“哲学王”。
        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统治手段应以“宽”为主,“宽猛相济”,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主张德治高于刑治,德治才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之策,君主执政的过程,就是道德教化的过程,即圣贤人在治理国家时,用自己本身的高尚道德教化和感化百姓,在孔子看来,通过“举贤”政策选拔出来的“贤者”才是治理国家的理想人选,也只有这样的贤人,君子,圣人执政,才能为世人的道德树立典范,从而起到教化,感化百姓的作用,让百姓效仿,实现各安其职,各守其道的理想社会。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君主责任重大,关系着社会的安定,百姓的正常生活,君主应该为百姓和社会做出表率。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表达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哲学王”,由“哲学王“来统治他心目中的理想城邦。柏拉图在他的名著《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城邦是一个善的城邦,拥有勇敢、正义、智慧和节制的美德,他根据理智,意志,情欲三者在不同人们身上的不同体现,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等级,三个阶级的人们各自担任不同的职能,而其中,掌握了真知识,善于思辨的,超脱了现实世界掌握了真正的理想知识的哲学家,具备了理性,是最高的层次,是国家的统治者,其职能就是以哲学智慧来管理国家。柏拉图之所以认为要”哲学王“来治理国家,是因为哲学家相比较与无知的平民,更能超脱可见世界,掌握理念世界的真理,从而带领城邦走向幸福的真理世界,而且管理国家是哲学家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只有哲学家担任统治者才能使政治和真理合为一体,城邦才会走在正途,因此,柏拉图认为”哲学王“自身必须具有很高的政治品德,为城邦人民谋利益,虽然掌握着最高的权力,但却不热衷于权力,对城邦人民”运用说服或强制手段,使全体人民彼此和谐……团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城邦人员进行道德教化。
三、政治伦理的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都主张认为,一个城邦或国家的理想的政治制度都应该具有某种德性,并认为这种德性应该是国家的首要价值。孔子认为国家的政治德性主要通过统治者得以体现,所以统治者应具有“仁“的品德,孔子重周礼,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就是文武周公之治,周礼的精神核心就是仁德,统治者要有”仁“的品质,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唯有以仁德治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

孔子把国家的政治德性和个人的德性联系在一起,从个人德性出发论证政治德性的正当性,由下而上以个人德性为出发点,推导出国家的政治德性,但是,孔子这里的个人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从属于某一家庭或家族的个人,国家的政治德性是家庭德性的延伸,个人在家庭中的孝、悌、慈等各种基本品德都包含在”仁“的概念中,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包含着家国同构的观念,把家庭或家族看作国家组成的基本单位,并且认为国家和家庭在组织结构上有某种共性,以血缘为基础,天子、诸侯、士大夫、卿等各名位,世代承袭,且这一自上而下的统治秩序由”天命“得到宗教上的承认,从而具有某种权威性。
        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的伦理思想,将国家的政治德性规定为正义,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是以城邦如何实现正义展开的,因此柏拉图根据“哲学王”统治下的城邦应具有的三个品性,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对应智慧,勇敢和节制三个品德,把城邦人民分为统治者,保卫者和生产者三个阶层,各个阶层各安其职,各尽其德,合力组成国家的正义。发展政治德性,柏拉图比较重视发挥普通民众的作用,将国家看作大写的“人”,从国家的政治德性论证个人的思想德性,把德性看作人的最高价值,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由上至下,从国家德性推导出个人德性,古希腊社会奉行古典的民主制度,国家被视为诸多自由平等个人组成的社会合作体系,因此,在自由平等的个人之间,“正义”是最重要的德性,“正义”是个人和国家都应该具备的德性,且国家的正义大于个人的正义,柏拉图还把灵魂和肉体做了区分,灵魂是人中最高尚的部分,追求真理,肉体被灵魂统治,追求欲望的满足,德性是个人最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个人的德性与国家的政治德性相联系,德性就能被合理的推导为国家的首要价值,柏拉图主张建立等级分明的政治制度,这种等级制度是国家首要价值的政治德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孔子不同的是,柏拉图更多的依靠理性的思考,对古希腊各种形式的政治制度都不满意,以善为理念,把现实世界看作短暂且不真实的事物,把善的理念看为在现实世界之上,永恒且真实的事物,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而只有哲学家通过理性,才能把握这一原型,作为统治者管理保卫者和生产者,但是统治者,保卫者和生产者三个阶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阶级的个人所处的社会阶级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关键因素就是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
四、政治法律的比较
        在孔子所提倡的的政治制度中,表现出了一种通过道德代替法律的思想,即“以德去刑”,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倡导“贤人政治”,统治者个人应该以身作则,起着表率的作用,选拔官员应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只有道德高尚的贤人才能参与治国,无论是“德治”,还是“贤治”,“礼治”,最终都要依靠“人治”,所以孔子强调统治阶级要“正身”,即《论语》中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身,如正人何?”都注重人在政治中的核心作用,所以也把孔子的这种政治理念称为“人治”,孔子的人治观念并不同于现在意义上的人治观念,孔子所提倡的人治观念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圣贤人之治,君子之治,是一种充满理想道德色彩的,人性化的德性之治,特别注重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孔子强调“德治”,但是从来没有否定现实社会中法律的杀一儆百的作用,认为刑也不应该被废弃,“君子怀刑”,但反对虐杀,反对不教而杀,“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孔子把统治者个人置于“法”之上,认为统治者在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时,首选的方法是对人民实行德化教育,“刑法”并不是理想的治国方略,但在特殊时期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强调“哲学王治国”,这是柏拉图认为的一种理想的政治主张,是一种最好的政制。在柏拉图看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国,必须使哲学智慧和政治权利相结合,或者是真正的哲学家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又或者城邦统治者掌握他的理念论哲学,“哲学王”是智慧的化身,“哲学王”的建立以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为伦理基础,以善为最高的政治和社会体制,实施的各种政策,都因该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城邦的发展。柏拉图的“哲学王“政治思想推崇的并不是”人治“,也不是专制,而是国家和社会交由智慧统治,柏拉图生活时期的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社会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信仰,智慧即美德,所以柏拉图的”哲学王“政治的实质应该是一种智慧之治,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相比较于孔子的”贤人“政治,更加突出智慧的作用。有专家学者根据柏拉图早期写的《理想国》与后来写的《法律篇》两者的差异,认为柏拉图早期提倡”人治“,后期不在注重人治,而是强调法律的作用,从而在思想方面由”人治“改变为”法治“,其实,这是对柏拉图思想的误解,柏拉图一直以来都认为哲学王治理的国家是最好的国家,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仍然主张国家应该由智慧的哲学家来进行统治,在柏拉图的一生中,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主张,他的信仰依然坚定。柏拉图后期的著作中之所以描述了区别于理想国的思想,是因为柏拉图对现实,对人性的让步,柏拉图认为法律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稳定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生活时,法律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公开公平,因此对法律持有怀疑和批评的态度。但是在将理想国的梦想付诸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时,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柏拉图转而关注法律,根据《法律篇》中的描述,柏拉图虽然已经认识到法律的重要作用,但是他认为法律是各种利益相互计较的结果,法律不是人民意志的体现,真正的法律应该是哲学家智慧的集中表现,也唯有哲学家才能制定出真正的法律。柏拉图的法律观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维持国家跟社会的是金制的法律纽带“。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一些西方国家依然对我国进行各方面的围追堵截和封锁,故意的抹黑中伤中国,中国要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仅要对自己国家的思想了如指掌,也要对西方的思想有所把握,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彼此之间思想差异,形成冲突的原因,而从中西方原创性思想中更能准确地寻找到原因,孔子和柏拉图作为东西方思想的先驱,对两者思想进行比较,对当今中国,当今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①李科政.《孔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之比较》.《学理论》,2013年15期
②石梦希.《柏拉图与孔子的政治法律思想之比较》.《法制与社会》.2008年7期
③向生丽.《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比较》.《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④龚海林,郑易平.《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之异同》.《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⑤刘志,上官酒瑞.《孔子“圣人之治”与柏拉图“哲学王统治“比较分析》.《船山学刊》2016年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