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璧山区水旱灾害防御中心 重庆璧山 402760;2.重庆市沙坪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沙坪坝 40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极端的灾害性天气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各地由强降雨引发的山丘区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毁和生态环境破坏,山洪灾害已成为我国防洪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探讨了重庆市璧山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现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并提出了具体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璧山区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关键词: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璧山区
前言
重庆市璧山区总面积914.56km²,总人口63.55万人,其中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914.56km²,防治区人口63.55万人,受山洪威胁人口2.5万人,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乡镇14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260个,由于山洪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璧山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虽然已采取一些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是璧山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一项刻不容缓急需完成的工作。
1.概况
璧山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地理位置为东京106.02′~106.20′,北纬 29.17′~29.53′。东邻沙坪坝区与高新区,南界江津区,西连永川区与铜梁区,北与合川区及北碚区接壤。县境形如柳叶,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1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914.5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众多,降雨充沛,及多山的地形地质条件,造成了山洪灾害日益突出,山洪诱发的溪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变多,加之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每年都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2.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现状
璧山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已建成项目有水雨情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区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等四个部分。截止目前,已建设无线预警广播站107套,自动雨量站7套,图像水位站3套,图像站7套、视频站6套,简易雨量站104套,简易水位站27套,LED屏5套,手摇报警器208套,铜锣和口哨等简易预警设备416套,区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1套,防汛会商系统1套。同时,完成了以山洪灾害普查、预警指标划定、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建立和预案编制、山洪防御宣传、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经过前期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并在近几年汛期发挥了一定的效益。根据水雨情信息,每年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向全区相关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为防汛抢险转移争取了时间,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
2.2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存在的问题
(1)山洪灾害危险区变化较大
璧山区在2013年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中虽然开展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但是近几年,由于遭遇暴雨洪灾,环境变化,城市建设,危险区整治等原因,前期的山洪灾害调查结果已不适用于现有的危险区情况。因此,需要对璧山区小流域基本情况重新进行一次调查分析,重新确定预警指标和可能受到山洪威胁的行政村及其大致位置。
(2)非工程措施仍需补充完善
从全区范围来看,璧山区现已建立相对完整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但受建设资金、技术水平、建设年限及时间限制,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已建监测预警设备覆盖不够全面;二是区级监测预警平台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低、软件功能不全面,各套系统未统一规划;三是骨干监测站点的通讯保障率不高;四是未与市级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五是自动监测系统局部地区布局不合理等。
(3)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发送范围小
目前璧山区可以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QQ群、微信群等方式向璧山区各级山洪灾害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但无法向进入危险区的所有群众发送预警短信,也无法在暴雨来临时向所有人民群众发送短信,没有实现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3.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建议
3.1加强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璧山区2013年开展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中通过第三方单位调查评价确定了67个山洪灾害重点危险区,根据镇街现场查勘及根据历史发生山洪灾害的概率,确定了55个易发生山洪灾害的行政村。近几年,由于遭遇暴雨洪灾、环境变化、城市建设、危险区整治等原因,前期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结果适用性不强。因此,需要对璧山区小流域基本情况重新开展一次全面的调查评价,根据山洪灾害防御要求,摸清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文、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等基础信息,准确划定危险区,重新确定预警指标和可能受到山洪威胁的行政村及其大致位置,为山洪灾害准确预警和撤离转移提供保障。
3.2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运行维护
2020年汛前,对璧山区已建成的所有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监测预警设施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大检查,检查发现10个自动雨量站有7个损坏,6个视频监测站有3个损坏,7个图像监测站有7个损坏,107个无线预警广播共有34个损坏,5个LED宣传屏共有3个损坏。这些设备由于建设年代已久,加之经费不足,年久失修,很多设备已不能正常运行,设备损坏率较高,为确保这些监测预警设施设备能在汛期发挥最大效益,需加大资金投入,在每年汛前、汛中、汛后均需认真开展运行维护工作,确保所有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均能正常使用。对在村社级配备的手摇报警器、铜锣、无线预警广播、简易雨量报警器等各类监测预警设施进行全面的运行维护,督促有关村社在汛期必须接通无线预警广播电源,手摇报警器、铜锣等设备丢失的应尽快补充到位,确保所有简易设备在汛期也均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功能。
另外,应对璧山区山洪灾害监测站点进行更新改造。根据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及近年山洪灾害发生情况,对以前布设不合理的部分监测预警站点可以进行调整;根据局地强降雨监测需求,在站点密度不足的重点区域补充建设自动监测站;对现有的监测站点电源、RTU、通信模块损坏或老化的进行更换。
3.3实现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璧山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当地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及通讯主管部门对接,结合当地情况,做好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发布:一是在外来人员进入山洪危险区时自动发送一条提示性信息;二是有降雨预报时手动给危险区内所有人员发送预警短信;三是在降雨过程中,手动给降雨较强的危险区人员发送预警短信,可以提示其转移或做好转移准备;四是手动给危险区内所有人员发布日常防灾避险宣传信息。主汛期期间,要利用移动通讯网络向公众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切实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4山洪灾害危险区、预警设施设备实行专人管理
落实山洪灾害基层监测预警员,基层监测预警员按监测预警站点和危险区配备,保证每一个危险区都有监测员和预警员。危险区范围较大的可安排多个监测预警员,危险区范围太小的,可以由两个监测预警员同时管理两个以上危险区,在预案中明确其监测预警职责。危险点配备监测员的范围应是璧山区2013年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中分析出的不满20年一遇的山洪灾害点,配备预警员的范围是自2010年以来建成的所有预警广播站,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对所有监测预警员开展一次专业的培训。由于监测预警站点很多是建在村办公室或村社长家附近,这些地方离真正发生山洪的区域往往有一段距离,因此山洪灾害受威胁群众转移得依靠村社已成的干部队伍来完成,监测预警员只需要发布预警,协助村社干部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
3.5加强群策群防体系建设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每年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5.12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展板、播放宣传片、现场讲解、现场咨询等方式加强对全区人民群众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洪灾害易发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落实责任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并开展演练
每一个山洪灾害危险区均应落实“行政、管护、技术”三个责任人,“三个责任人”要切实履职到岗,要组织开展山洪灾害汛前检查、隐患排查、并要组织编制山洪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山洪灾害防御应急演练,要组织开展日常巡查检查,组织开展汛期值班。
每一个山洪灾害危险区都应编制内容详实、切合实际、容易操作的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精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在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山洪灾害防治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并针对不同的区域编制相应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二是明确预警发布途径,确保预警信息能及时传递到各家滆湖;三是建立健全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四是明确转移安置方案,确定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责任人和联系方式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五是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六是加强预案修编,若区域内灾情、防灾设施、社会经济、责任人等发生变化,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修订。
对于编制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要及时开展演练,通过演练来检验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经验和水平,增强协同作战及群防自救能力。
4结语
璧山区山洪灾害防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山洪灾害涉及范围大、防治难度大,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防御,加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加强群策群防体系建设对璧山区山洪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带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林福平.浅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J].低碳技术,2018:66~67
[2]林佳.浅谈乐清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9):27~28
[3]赵炜.浅谈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J].水能经济,2016(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