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生命与健康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100
摘要:中医药属于我国文化瑰宝,在我国历史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掌握中药鉴定基础理论知识和特色实践鉴别能力,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学习经历,将特色传承技术融入中药鉴定学教学过程中,助力于优秀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药特色技术。
关键词:中药特色技术;技术传承;中药教学;中药鉴定学
引言
为了大力培养中药高层次人才,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目的是培养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技能精湛的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中药特色技术是指中药栽培、资源保护及利用、鉴定、炮制、传统制药工艺、制剂、医院制剂开发研究、调剂、特色治疗技术等。本文对此展开了认真探究。
1中医药文化概述
1.1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
比如,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基地,聆听王德群教授详细讲解中药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本经》),王教授从《本经》的产生、三品、配伍、句读、神农之味、命名之趣、辨伪等方面进行解读,并对现代应用《本经》药物的错误进行了纠正,聆听后我们更加知晓《本经》的学术成就,为《本经》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1.2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应用
1.2.1开设中医药典籍课程
历代国医大师都强调中医经典的作用,指出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在中药学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中医经典课程如《本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加强对中医经典的诵读。
1.2.2增设中华文化素养课
适当增设中国医学史、易经、道德经等课程,中医学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将中华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1.2.3培养中医药思维方式
中医药文化是培养中医药思维的基础,学习中医药典籍时,不断揣摩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学深悟透古代人文精神及文化内涵,借力培养中医药思维[1]。亦可借鉴师带徒传承模式,通过理论讲解、案例讨论、经验分享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精华的重要价值,加强中医药思维的培养。
1.2.4中医药文化育人
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包括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药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问答、标本制作、传统技能比拼等,举办竞赛、书画、摄影等宣传中医药文化相关活动,营造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氛围。
2特色技术传承培训的特点
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培训学习采用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培训内容全面丰富,首先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目的是提高传承学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要求学员自主学习中医药经典,这些中医药典籍是在漫长的医疗用药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医药学的瑰宝[2]。通过经典理论学习,既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也拓展了思路,对如何继承和发展中药特色技术有诸多的启示。在游学轮转的课程中,安排了中药资源、鉴定、炮制、制剂等多个方向的中药特色技术理论和实践内容,同时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医药文化和特色技术,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中药特色技术的学习。
3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项目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学知识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中医药经典,理解中药四气五味和功能主治,加深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理解,培养中医药思维,建立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中药鉴定传统经验鉴别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去读中医药经典,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中药特色技术。
3.1将中药特色技术融入教学以便学生掌握鉴定学知识
将中药特色技术融入教学中,有利于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果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良好教学设计、多样教学模式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其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首先学生要对所学专业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积极主动去学习。中药鉴定学是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国家级资源共享精品课。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是中药鉴定学的精华,但传统的经验鉴别往往偏重中药材个子货的鉴别,例如“防风蚯蚓头,党参狮子盘头,天麻鹦哥嘴”的鉴别,而对中药饮片鉴别偏弱。在教学中融入特色实践鉴别技术,结合医疗机构及饮片零售企业的饮片验收经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通过在中药饮片小标本室现场与同学们交流和学习,使学生客观、直接地掌握贵重饮片及临床常用饮片生品和炮制品、正品与伪品的鉴别技术[3]。例如:人参与西洋参饮片的鉴别;不同商品规格、等级鹿茸饮片的鉴别;白术片与炒白术的鉴别,川贝与伪品的鉴别等。对提高学生的实践鉴别能力,对其今后的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更好地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促使学生学习和应用传统中医药知识,继承和发扬中药特色技术。
3.2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与中药鉴定学教学有机融合
“凡汤中用沉香、木香、乳香、没药一切香窜药味,须研细末,待汤熟,先倾汁小盏调服,然后尽饮”。诸石、麝香、牛黄、蒲黄、丹砂、沉香、木香、乳香、没药等常用中药粉末饮片的鉴别,则是在传统经验鉴别的基础上,引入显微鉴别技术和理化鉴别。显微鉴别的特点是其稳定、规律,且具有专属性。例如我们可以根据石细胞存在的位置来辨别黄连的品种是味连、雅连还是云连。而没药粉末采用理化鉴别,取其粉末少量滴加香草醛试液,天然没药立即显红色,继而变成红紫色,胶质没药立即显紫红色,继而变为蓝紫色。20世纪90年代,中药饮片产业引入了超微粉碎技术,目前国内主要有中药破壁饮片和中药超微饮片。中药破壁饮片是通过现代粉碎技术将传统中药饮片加工成300目以上的粉体,不添加成型剂制成的30—100目的均匀干燥颗粒状饮片。超微饮片和破壁饮片由于粉碎粒径极小,破坏了原有的细胞结构,致使传统的经验鉴别和显微鉴别不能适用其真伪鉴别[4]。因此需采用光谱、色谱分析及生物鉴定等现代方法鉴定其真伪,并对其质量优劣进行评价。用以提升超微饮片的质量标准,以获得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现代化中药饮片,有利于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3.3加大“中药鉴定技术”实践课时
中药鉴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需要长期的实践,增加“中药鉴定技术”实践课时,将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项目的内容转化为技能训练项目,按照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选拔的考核方法,备好课、上好课,培养学生不但要会认识中药,还要写出性状。中药性状、中药显微鉴别,尤其是显微鉴别还需要制片、观察、绘出主要显微鉴别特征图,迫切需要强化学生的绘图能力。
4.结束语
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融入中药特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强化中药鉴定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使中药特色技术得以传承和发展,促进中药特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对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飞艳.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1):51-53.
[2]李敏,王斌,高峰,欧莉,吕娟,卫培峰.基于中药特色技术传承的中药学教学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7):81-82.
[3]李月明.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项目在医院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4):142-143.
[4]夏荃.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对中药炮制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3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