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绪论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王丹
[导读] 摘要:化学工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工业也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已经无法离开化学工业。
        西华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2
        摘要:化学工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工业也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已经无法离开化学工业。本文就本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展开了相关探究,希望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关键词:环境化学;绪论课课程;课程思政教学
        引言
        当前发展的大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课程思政并不是硬式地并入思政内容,而是要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出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点,丰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度教学以达到“德智并行”的目的,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取上升至人格的建立和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从教授知识上升到培养更加优秀的人,这是一种从战略高度对思想政治体系的构建,关乎国家教育发展的未来。本文对环境化学绪论课程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明确了环境化学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作用,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该设计对其他绪论课的开展也具有示范作用。
        1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势
        对于习惯了教师和家长严格监督管理,大学里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可能会让刚刚步入大学生活不久的大学生感觉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因此此时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更加有效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还没有形成固有观念的学生接受度也更高。更为重要的是,分析化学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比如在分析环境化学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大量的国内外名人励志故事,这些事迹的分享能够给同学们传递更多正能量,让他们在接受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心灵受到洗礼[1]。此外,分析化学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意识、环境保护理念、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思维,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这些思政内容的合理及有效融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在明白分析环境化学学习意义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使分析环境化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接下来将对分析环境化学教学中思政的具体融入进行分析。
        2环境化学绪论课教学过程设计及思政元素分析
        环境化学绪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为课前准备,第二环节为课上学习,第三环节为课程巩固。
        2.1课前准备
        首先,我们通过在课前准备环节进行问卷调研,促使学生去思考,思考课程的问题,也思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问题,然后再通过课上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课前准备环节,要求学生思考三个开课问卷调查题目并将思考的结果以文字形式传至微信群。可以看到,第一类学生无论是对环境化学课程还是对自身发展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思考,而第二类学生的认识则相对较模糊。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上就设计这些题目的初衷作进一步阐释,让学生明白,之所以设计这样三个题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诉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调节教学内容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思想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掌握学习方法或做事方法远比学习一门课程重要。因此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问自己这样三个类似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做到“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以确保在后面做事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会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需要对自己和这些问题都有清醒的认识。因为成长环境和所接受教育的不同,有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比较弱[2]。要提高这些能力,就需要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机会,本课程的课前准备环节正是围绕这一思政元素展开的。


        2.2课中学习
        本课的课上学习环节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课程内容合理进行了问题设计,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长知识见识上下足了功夫。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变“应该学”为“我想学”,效果非常显著。环境化学绪论课的教学任务有三个,第一是认识当代的环境问题,第二是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是明确环境化学的内容和任务。紧紧围绕这一知识体系,本环节从介绍环境和环境污染等概念入手,分别给学生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前和70年代后震惊世界的八大污染事件,引导学生从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域、背景及污染性质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还与经济、社会、资源等密切相关,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是全人类的问题。所以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就像当前的新冠疫情,没有一个人、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大家只有守望相助,协同作战,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抛出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即时将自己的思考上传至微信群。表3是关于环境问题的思考及认识情况表。表中列出了随机抽取的五名学生的思考,并对其进行解读,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考中出现频率较大的关键词有:不合理、分享、帮助、节约、绿色、发展技术、责任和义务、逐渐等,而这些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素。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且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是能够对问题进行正确认识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3]。因此在解读的过程中,用“同学们都有做联合国秘书长的潜质”这句话,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再开始解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学生通过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自己的思考相比较,更容易产生共鸣。
        2.3课后巩固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了解环境化学的内容和任务,所以本次课后环节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说一说本次课程学习后对环境化学或环境问题有哪些新的认识?对于这一问题,大家共性的认识是,环境污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环境变化和污染物产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进而更好地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尤其是化学人的责任,所以要努力学好环境化学[4]。至此,环境化学绪论课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3.结束语
        我们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将课程思政融入环境化学绪论课教学当中,围绕教学目标,对环境化学绪论课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这种设计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学习环境化学的基础理论,结合环境化学的前沿和学科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上海大学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其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范燕茹,卢敏,靳晓霞,王艳红.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6):176.
        [2]安静,吕晓丹,袁碧贞,肖研,张建会.将思政课程引入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究[J].就业与保障,2019(24):131-132.
        [3]邢力,常桂英.互联网+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28(04):89-91+122.
        [4]王朝霞,罗千福,徐首红.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大学化学,2019,34(11):45-50.
        基金项目:
        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18-6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