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区域地质构造分区格局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王苏沂
[导读] 摘要:陕西省地处我国南北和东西向地质构造的枢纽地带,主要包括华北地块、华南地块及秦祁昆造山系、西藏-三江造山系四大构造单元,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研究中国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矿床学等学科的良好地区之一。
        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陕西省地处我国南北和东西向地质构造的枢纽地带,主要包括华北地块、华南地块及秦祁昆造山系、西藏-三江造山系四大构造单元,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研究中国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矿床学等学科的良好地区之一。
        关键词:区域构造;分区;构造特征
        1位置、交通
        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东经105°21′至110°15′、北纬31°40′至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湖北、四川、重庆,北接内蒙,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是我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全省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200~500km,土地面积20.58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2区域地质
        2.1地层
        据陕西省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以古地理条件、沉积相、岩性组合及含矿性将本省划分为4个地层大区、6个地层区和12个地层分区。
        华北地层大区:位于华北地层区的西南边陲,处于陕西中北部。
        秦祁昆地层大区:位于华北地层大区之南,南与华南地层大区相邻,以宁强宽川镇、勉县、洋县、石泉饶峰、紫阳麻柳坝至镇坪钟宝一线之区域性断裂为界,可分北祁连、秦岭、勉略结合带等三个地层区。
        华南地层大区:位于华南地层区的西北隅,处于本省南端,分为上扬子地层区及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两个地层分区。
        西藏-三江地层大区:位于本省西南隅,属于西藏-三江地层大区东端的一部分,分为巴颜喀拉地层区及摩天岭地层分区。
        2.2区域构造
        陕西省大地构造单元横跨华北陆块、秦祁昆造山系、西藏-三江造山系和华南陆块,大体构成“两块夹一带”的基本构造格局。
        2.3区域构造格局
        陕西省境内深大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于渭河以南,尤其以秦岭区最为密集。一级构造单元接壤地带往往以古陆块之对接带形式存在,且多具有长期性、复活性及产状和性质的多变性;主要构造事件常伴有断裂的新生或前期继承,并存在空间上的迁移特征构成次一级单元分界线。根据这些特征,将其划分为岩石圈断裂(A级)、地壳断裂(B级)和基底断裂(C级)
        3.构造分区
        3.1概述
        陕西省地处我国中部,为我国SN构造衔接和EW转化的一个枢纽,尤其是秦岭地区,堪称复杂,最早于25亿年前的晚太古代已初具中国古板块-华北陆核之雏形,经隐生宙的演化,由裂陷作用产生秦祁昆造山系和西藏-三江造山系,分割成华北与华南两大陆块,构成陕西省四个完全不同的构造区域。以八渡-铁炉子断裂(AF1)、略阳-洋县断裂(AF2)、阳平关-洋县断裂(AF3)及饶峰-麻柳坝断裂(AF4)为界,将陕西省大地构造单元从北至南分为华北陆块、秦祁昆造山系和西藏-三江造山系、华南陆块。
        利用板块学说,将本省区域构造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单元,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11个三级构造单元,25个四级构造单元,
        3.2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Ⅱ华北陆块:省内仅涉及其陆块西部,南缘以八渡-铁炉子块缘断裂与秦祁昆造山带为界,东、西、北缘均延伸省外。
        Ⅱ4鄂尔多斯古陆块:本单元周缘为古生界及更老地层环绕,中部为大型中生界内陆拗陷,被认为是中生代时库拉-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近南北向左行剪切挤压运动中的产物(赵重远,1990)。本省分布在其中的南部范围,可进一步划分为鄂尔多斯凹陷盆地、汾渭裂谷和太华古陆块3个三级构造单元。


        Ⅱ41鄂尔多斯凹陷盆地:呈近南北向椭圆形,西南侧以八渡-天王镇断裂与金陵河断陷为界,南侧为汾渭板内裂谷系。
        Ⅱ42汾渭裂谷:是一个沿华北陆块结晶基底发育的新生代裂陷带,包含骊山古陆核和渭河裂陷盆地2个四级构造单元。
        Ⅱ43太华古陆块:太华古陆块俗指小秦岭地区,其属华北陆块的次级构造单元。包括2个四级单元。
        Ⅳ秦祁昆造山系:北与华北陆块为邻,南以略阳-洋县及饶峰-麻柳坝断裂分别与西藏-三江造山系和华南陆块相隔,为古生代以来在中国古陆上裂陷和拗陷再生的古裂谷系,被认为是由于上地幔结构不均一性等导致地壳的某种张裂现象(格雷戈利,1979),进一步可划分为北祁连弧盆地、秦岭弧盆地和勉略结合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6个三级构造单元。
        Ⅳ11走廊弧后盆地:主要指宝鸡以西的陇山地区,属北祁连弧盆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主要由寒武系和奥陶系沉积地层组成,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岩为主,具有大陆边缘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
        Ⅳ91北秦岭岩浆弧:北秦岭岩浆弧发展于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不同时期的多岛弧盆系演化,沿秦岭活动陆块边缘形成岩浆弧带(Pt2-3)、宽坪弧后盆地(Pt2-3)以及早古生代二郎坪弧后盆地。宽坪弧后盆地、二郎坪(草滩沟-云架山)弧后盆地和秦岭陆缘弧等次级构造单元,是在陆内裂谷和陆缘海盆基础上发育而成的。
        Ⅳ92商丹蛇绿混杂带:商丹蛇绿混杂带是秦岭古洋壳俯冲-消减和华北陆块与上扬子古陆块碰撞的主断裂边界体(张国纬等)共同作用结果,被认为是华北与上扬子两大陆块在三叠纪晚期发生强烈叠复造山作用的主缝合线。
        Ⅳ93南秦岭弧盆系:位于商-丹蛇绿混杂带以南、南秦岭裂谷带以北,包括秦巴大部分地区。是在中-新元古代火山岩系裂谷构造基底上发育起来,沉积了震旦纪-中三叠世的被动陆缘碎屑岩、碳酸盐岩及裂谷建造的火山岩等地层。北部由刘岭前陆盆地、凤县-旬阳陆表海盆地组成。其中包括马道、佛坪等华力西-印支造山阶段的深层隆滑体。
        Ⅳ94南秦岭裂谷带:巴山弧形断裂以北,为白水江-北大巴山裂谷带,是秦岭造山带中规模最大,发展演化复杂的构造单元,也是秦岭造山带的主体,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等构造旋回,于印支期造山。
        Ⅳ11勉略结合带:位于勉县-略阳县一带,向西经文县、玛曲、花石峡与南昆仑缝合带相通。向东经石泉、镇坪、襄樊被燕山期巨大向南逆冲推覆构造所掩盖,总体呈东西-南东东向狭长弧形展布,南北宽数10m~25km不等,该带镶嵌秦岭弧盆系与华南陆块,形成于古中国大陆的裂解期,稳定于印支-燕山期,是由多个构造事件的增生、移置块体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构造(结合)带。
        Ⅵ华南陆块:陕西省仅涉及其北缘,北与秦岭造山带为邻,南部延入川、鄂两省。本区构造运动表现复杂,基底历经了武陵、芹峪、晋宁运动,盖层历经了兴凯、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运动,其中晋宁运动最为重要。涉及的二级构造单元为上扬子古陆块。
        Ⅵ2上扬子古陆块:晋宁运动使其主体部分固结,基底岩系为中-元古界后河组、麻窝子组、上两组和三花石群,上元古界铁船山组、西乡群和刘家坪组,前震旦纪岩浆活动发育,地层普遍遭受变质;盖层包括震旦系、寒武-志留系、泥盆-石炭系、二叠系-中三叠统、上三叠-中侏罗统及新生界。进一步划分为龙门山基底逆冲带和米仓山-大巴山基底逆冲带2个三级构造单元。
        Ⅵ21龙门山基底逆冲带:位于阳平关镇一带,呈楔状夹持于米仓山-大巴山基底逆冲带与摩天岭古陆块碧口-陈家坝洋岛弧盆地之间,形成构造楔,构造层为早古生代地层。
        Ⅵ22米仓山-大巴山基底逆冲带:包括汉南岩浆弧、碑坝岩浆弧、宁强-三元上扬子克拉通和司上弧形冲断带。震旦纪以来未见明显的岩浆活动。
        Ⅶ西藏-三江造山系:陕西省仅涉及其东隅,省内夹于略阳-洋县与阳平关-洋县断裂之间,位于略阳-勉县一带,涉及到1个二级构造单元巴颜喀拉地块、1个三级构造单元摩天岭古陆块。
        Ⅶ11摩天岭古陆块:发育于陕西省西南隅的一个构造单元,属于西藏-三江造山系巴颜喀拉地块东端的一部分,它的主体在甘肃、四川境内。
        结束语:陕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蕴藏着丰富的煤、油、气等资源,属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陕北煤、油、气、盐等资源对后续产业对接极为有利,陕北侏罗纪煤田是我国“十一五”确立的能源化工基地,关中以煤为主的“渭北黑腰带”,有条件建成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作者简介
        王苏沂(1985-1),男,江苏仪征人,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