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7292419701118XXXX
摘要:我们国家从90年代初开始开展土地储备工作,近三十年累积了大量的档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范土地储备档案的管理,因此,大部分土地储备档案只是按照一般的档案管理规定进行整理和装订。由于土地储备档案的特殊性,这种档案管理模式造成档案的收集不是很及时,完整性也有待进一步增强。本文以上海市土地储备档案的整理为切入点,对土地储备档案的管理进行分析,提出管理方案,向土地储备档案以及其他专业管理档案的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地储备档案;分步式;管理
引言
土地档案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料,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土地档案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土地财产完整,记录土地利用情况,也可以通过土地档案了解国家发展变迁的轨迹,分析其中蕴含的规律。因此,土地档案管理是否规范,对于国家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根据工作实际,分析研究土地档案管理的基本情况,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并专门对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 土地储备档案的分类
土地储备档案是指在土地储备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文件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它们记录了土地储备的全过程,是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依托。土地储备的内容复杂,也造成土地储备的档案管理比较复杂。土地储备档案根据土地储备的工作环节可以分为土地储备计划管理档案、储备土地收储档案、储备土地管理档案、储备土地临时利用档案、储备土地资金管理档案、其他管理档案等。土地储备计划管理档案包括所有涉及土地储备计划管理的档案,包括储备计划的编制、调整档案。储备土地收储档案包括每个收储地块纳入储备的相关档案,包括实施房屋征收而收回的国有土地、收购或者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征收的集体土地纳入储备过程所产生的档案。储备土地管理档案包括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管护以及相关的登记档案。储备土地临时利用档案包括储备土地或连同地上建(构)筑物以出租、临时使用等方式加以利用所产生的档案。储备土地资金管理档案包括土地储备资金收支管理、预决算、审计等相关档案。其他管理档案包括土地储备机构为实施土地储备管理活动产生的其他档案。
2 存在不足
2.1人员档案意识淡薄
尽管当今社会的档案意识有所提高,单位档案工作也进入了领导的视野,但单位各项档案工作制度或者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有了制度但是因为领导不重视,没有纳入单位工作日常考评当中,所以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没有重视,没有把档案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档案工作还只在于档案工作人员的意识里,没能赋予行动中,没有明确、严格的奖惩制度,没能引起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视,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
2.2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相对缺乏
土地储备档案资料要实现信息化管理,最基本的条件是有配套良好的硬件(如计算机等)和软件设备(如相应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等)。目前,我国有的地方虽然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配套设施并未跟上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一些设备过于陈旧、配备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比较落后,网络环境跟不上,对土地储备档案的整理、归纳、存储与共享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降低了工作效率。目前,不少地方在档案管理中将精力都放在归档工作完成的一部分档案中,不注重档案的补充、完善等动态管理;档案管理主要采取纸质方式,配套的计算机等设备只发挥了辅助性作用。档案的纸质和电子版差异比较大,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因而如果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功能太模式化,则不利于推广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
2.3专业知识不够
即使是现如今,很多单位也还没有专职档案员,大多都是兼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而且,即使是兼职,也由于办公室人员的变动频繁,造成了兼职档案员专业知识贫乏,单位档案工作制度执行不严格,工作缺少连续性,致使档案质量偏低。
3 如何管理土地储备档案
3.1以项目为管理单位
土地储备工作是以项目为管理基础的,相应地,土地储备档案也应该以项目为基本的管理单位。土地储备的实施项目可以在一个街坊内,也可以跨街坊,一般以房地产权证为单位或以某个单位的房地产所包含的范围为单位实施。
以项目为管理单位,实现从项目开始收储到项目结束完成土地供应的全程管理,体现了土地储备档案的成套性,方便档案的管理和后期的利用。
3.2完善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制度
土地档案的管理政策性较强,需要政府部门给予重视,结合土地储备档案管理中收集、整理、应用、补充等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可行性较强的管理制度。此种制度不仅包括档案的归档、储存等方面,还要涉及档案管理的保密机制方面。对于档案管理人员,要在其职责范围内量化档案管理工作,建立起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加强监管,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3.3重视队伍建设
工作是人干出来的,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团队。土地档案工作同样如此。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土地档案工作者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档案工作所需的计算机、网络等知识。让他们既掌握档案业务知识,又精通土地资源相关知识,能够充分将档案与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快速优化土地档案管理人才。针对当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以及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特点,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积极探索高效务实的档案管理新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新兴事物,将其融入档案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土地档案管理的效能。
3.4土地储备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土地储备档案的分步式分阶段管理一定要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相辅助,以“互联网+”和云技术为依托,利用档号对文件直接“定位”。为方便利用,还可采用微信和FRID(射频识别)技术,轻松跟踪档案的流转状态,使用日常的手持终端便可共享实体档案的现势状态。与GIS技术结合,利用时间轴和空间轴关联不同阶段的档案数据,以地块为管理对象,追溯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资料,管理者能以专题图的形式统揽数据。可以说,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分步式分阶段管理的模式得到很好的诠释。
3.5及时收集、按时归档
做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好土地档案的收集工作,管好、用好土地档案,只有这样才能为全社会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为此,必须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将与土地有关的一切资料及时归档立卷,让每宗土地都有档可查、有据可依。信息化在各行各业逐步深化的当下,土地档案管理也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设置档案信息服务窗口,尽可能满足各项工作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3.6完善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
信息化建设开展的基础便是管理设备与软件系统。对现有的设备要进行优化,同时这要分为城乡两个部分开展。对于城市的土地管理设备应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比如说,加大对购买设备资金的投入力度,订立严格的购买标准,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对于偏远农村,应在资金充足时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对土地管理设备进行检查维修或更换,少选购使用寿命短的组装设备,不能因为“天高皇帝远”而对其有所忽视。而对管理软件而言,软件虽然丰富,但是配套的硬件设备对应配套的系统软件,不然对管理设备会造成严重的负担,极大的耗损设备寿命。
结束语
土地是我们生存发展的依赖,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经济发展,土地管理成为一个牵扯社会方方面面的大问题。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土地管理,利用好每寸土地,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是土地档案作为记录土地资源的原始记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做好土地档案基础工作,充分开发土地档案资源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做好这些,才能真正管好、用好土地资源,从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1]陈争.土地储备管理的信息化提升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104+135.
[2]陈焕敏.土地储备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J].兰台内外,2019(18):37-38.
[3]薛梅.土地收购储备档案信息化管理刍议[J].档案时空,2019(02):40-41.
[4]崔郑.土地储备交易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8.
[5]李春霖.土地储备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科技资讯,2018,16(18):12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