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4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中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学生接触舆情信息的主战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也使得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领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建设,确保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建设进行深入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建设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与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力军,而这种方式也催生了一种新的舆论方式——网络舆情,这一形势也在悄然影响与改变着当前的舆论环境。新媒体具有广泛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与优势,当代大学生追逐个性与思想自由,在这种情态之下,网络当中的各种信息都能够通过新媒体迅速进入高校当中,这也就对高等院校的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1.1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新媒体时代下催生的产物,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由个体或者群体发出的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话题,其主题涵盖政治、文化、思想、价值观、娱乐等等方面,是个体或群体对于自我意识或者情绪的一种表达,并透过网络的载体映射到SNS平台上。高校网络舆情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其重要内容大都是反映高校当中师生或者环境的一些事件,是高校师生对于当前社会当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一种自我抒发式的表达,通过其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见。
1.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1.2.1扩张性与时效性
与传统的媒介形式相比,互联网在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任何网络用户都能够通过各种网络客户端进行快速的信息发布与网页浏览。譬如前一段在我国多个网络平台发布的“于欢案”,就是通过个人微博发布,再经论坛、QQ、微信等网络终端转播,便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引发几十万的网民关注与讨论。对于处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更为多样,而且随着网络区域的全覆盖,其获知信息的量更大、速度也更快,甚至一件看似十分微小的事情都有可能诱发巨大的舆论轰动。极强的时效性与快速的扩张性,是高校网络舆情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1.2.2隐匿性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微博、微信、QQ、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或抒发个人情绪的时候,所使用的网名都不是个人的真名实姓,甚至未经过网络平台的认证。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带有明显的隐匿性特征。
2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建设面临的问题
2.1网络舆情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网络舆情信息是一种碎片化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发展。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和敌对势力的“糖衣炮弹”,青年学生很容易因为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而被敌对分子利用。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给人们使用网络浏览信息提供了便利,丰富的互联网信息使得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经常出现思想政治课程中“抬头率”低,专题讲座、思政学习参与度低的现象。伴随着多元化思想源源不断地涌入,一些不良思想也穿着华丽的外衣混杂其中,这些错误的思想极易误导当代大学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教育和防卫的意识,帮助他们在面对网络复杂的信息时可以明辨是非,自觉维护我国的网络舆情信息安全。
2.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队伍有待加强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还未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构或部门,面对各种校园网络舆情事件,通常都是由保卫、宣传或者学生部门等临时负责处理。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职责不清、权责不明、整体联动性不强等问题,不利于网络舆情事件的高效处理。另外各高校负责网络舆情监控的人员也比较紧张,所具备的高校网络舆情搜集与监管技能相对落后,缺乏丰富的网络舆情手机、分析、研判等实战经验。从中可以看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队伍目前还不够健全、专业性也有待提升,这对维护高校网络舆论安全问题有着严重影响。
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建设的路径
3.1牢牢掌握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权
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主要战场,掌握了网络舆情信息宣传的主动性,就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网络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源变得越来越容易和快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也可能改变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行为。所以,高校党委必须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方面的领导,继续把握学校网络舆情信息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我们必须把握好高校网络思想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定位,不断提高网络思想安全工作的领导水平,以及应对网络舆情风险的能力,建设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空间。
3.2创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宣传方式
大学必须时刻掌握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关键问题,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相结合,不断创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宣传方式。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应用,通过学生频繁使用的网络应用软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一步提高校园主流媒体的引导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网络空间有序传播。另一方面,以党团活动为载体,开展线下实践宣传主流思想。开展“读经典”交流会、优秀榜样评选活动、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积极有效的党团日活动,来展现当代大学生党员、团员风貌,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凝聚力,从而在高校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宣传和引领。
3.3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管工作队伍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但当前我国高校仍缺乏专业化的网络监管工作队伍。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监管和正面引导,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阵地清查,确保电脑、手机、移动存储介质、QQ空间、微博、“朋友圈”等不留死角,通过技术手段阻断不良信息进入高校,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时时关注网络信息,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及时反驳和纠正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传递党的声音,形成一支网络舆情信息强军,确保高校正确的网络舆情导向。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网络技术的研发和管理,建立健全科学排查和网络预警机制,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的网络管理队伍,及时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必须确保高校网络空间的安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建设是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面对的挑战和存在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我们必须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建设,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加强建设和治理,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环境,保证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胡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优化理念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