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优化国有非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张志勇
[导读] 摘要:国有非上市企业虽然大部分已经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但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还存在不足。
        广东华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308
        摘要:国有非上市企业虽然大部分已经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但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评价中董事会和监事会责任、内部控制评价能力、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国有非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有 非上市 内部控制 评价
        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并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自国务院国资委2006年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到2008年五部委联合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国有企业在全面风险防控和内部控制方面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总体来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国有上市企业,由于受到证监会、公众的多重监督,内部控制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作为非上市的国有企业,虽然在各级国资委的督促下建设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由于非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无需向公众披露,内部控制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考核中权重系数小,导致内部控制评价整体水平较低,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函需进一步提升。
        一、国有非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1.董事会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履行应有的责任。
        根据国务院对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总体要求,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由国有企业变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并相应的设立了董事会等权力机构,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由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专门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但是,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不够重视,盲目自信,往往认为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个环节都有人把控,企业就能按照内部控制体系设计要求有效运转,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缺乏足够的重视,内部控制评价得不到有效的组织保障。
        2.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力量薄弱。
        内部控制评价可以由内设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实施。国有非上市企业往往从成本和保密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由内设机构自行进行评价,由审计部或者抽调的内部控制评价小组负责实施。通常在业务胜任能力、独立性方面无法满足评价工作的要求。抽调的业务部门人员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的培训,对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要点、组织实施、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不足。同时,虽然在内部控制评价组织实施过程中会实行交叉评价以提高公正性,但由于抽调人员的从属关系,在独立性方面存在自然缺陷。
        3.内部控制评价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评价对设计有效性方面往往存在大而全思想,过分关注制度设计的完美性,而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风险管控重点、企业的规模、实际运营情况进行评价。虽然各种内部控制制度齐全,但是并没能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发展战略。同时,由于内部控制设计的大而全,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存在难以执行、不合时宜以及各种偏差。内部控制评价对于执行有效性方面反而会重形式、不关注实效。内部控制评价整体偏离了重要性和客观性原则,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难以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4、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

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分析,即使有一些定量标准,往往也是主观认定的,没有对风险大小、发生频率、企业承受能力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无法形成可比的评价结论。
        二、国有非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优化
        国有非上市企业要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查找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堵塞管理漏洞,防止重大风险,真正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和执行水平,需要不断改善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1.强化内部控制评价中董事会的主体责任和监事会的监督责任。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董事会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董事会需承担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责任。国资委等监督机构在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考核中,需进一步加大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权重系数,让董事会真正担负起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责任,认真听取评价报告,审定重大缺陷及整改意见,创造有利于内部控制评价开展的环境,积极解决内部控制评价过程遇到的重大问题。同时监事会应该加强对董事会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经理层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相关方面能够形成合力,促进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开展。
        2.提升内部控制评价能力,增强评价独立性。
        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一个专门业务领域,需要专业的技能。因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评价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对于评价工作方案的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缺陷的认定、报告的编写等业务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为解决抽调人员的独立性不够问题,要通过制度设计确保被评价部门与评价人员的信息隔离,让评价人员可以没有顾虑,能够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各部门、各业务线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情况。同时,为解决能力不足、独立性不够的情况,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实施评价。
        3.实质重于形式,合理平衡内部控制评价对象。
        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对于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和运营有效性评价,应该进行合理平衡。在评价设计有效性方面,要遵守全面性、重点性、客观性原则。针对企业的行业特性、发展阶段、规模等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价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在评价执行有效性方面,要保持较强的刚性,实质重于形式,不简单的看是否做了,更要看达到的效果,重点关注企业是否通过内部控制执行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促进经营效果和效率的提升。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得到董事会、各层级管理对象的充分认可,才能真正促进企业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4、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的确定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应针对具体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评价系统目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比较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指标进行筛选。最好是由国资委等监督机构组织专家采用合适的方法构建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并设定二级指标的分等量化标准。
        结论:
        国有非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起步较晚,跟上市公司来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工作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日益现代化,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治理重要方面也必将不断完善和发展,将在保证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合规合法、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发展战略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春霞.浅析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J].财务与会计,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