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水利局 山东济宁 271019
摘要:济宁市是一个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穷山恶水制约了群众脱贫致富。怎样由穷山恶水转变成金山银山?我市在多年的治山治水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走出了一条群众得钱、社会得绿的好路子。我们主要坚持一下几点:一是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协作、群众捧场,呈现好戏连台;二是治山先治水,治水带来百业兴;三是水果、水果,有水才有果;四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富裕百姓。
关键词:水土保持 改善生态 富裕百姓
Abstract
Jining City has serious soil erosion problem,in which ecology is weak.Barren hills and turbulent rivers limit the process of overcoming poverty and being rich for the masses.After several year’s practice for managing hills and rivers,we took adventurous tries and explorations,and found a road that the masses could be benefitted and the whole city could be greened.What we have done and persisted are:1,Government is the director.Water conservation provides the platform,on which several departments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masses involve;2,manage rivers before manage hills,managing rivers could result in prosperousness of many fields;3,only water flow,can fruit grow;4,conserve soil and water,improve ecology and rich the masses.
Keywords: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improve ecology;rich the masses
济宁市位于鲁南泰沂低山丘陵与鲁西南黄淮海平原交接地带。总土地面积11186.98km2,其中山丘区面积2100 km2。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统计,全市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1101.4 km2,约占总山丘区面积的52.4%。水土流失区大多缺土少水,生态脆弱,只好广种薄收,以致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年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1200多元。怎样由穷山恶水转变成金山银山?我市在多年的治山治水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走出了一条群众得钱、社会得绿的好路子。
1 地越种越少,沟越冲越深,穷山恶水严重制约着山丘区经济的发展
以泗水县星村镇北陈村为例,它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人口1785人,土地面积2510亩,村的丘陵地北大岭号称1000亩,但现在实际能种植只有300亩,原因就是年年耕,年年冲,土地是越种越少,沟是越冲越深,雨季成灾,旱季无水。当地群众说:“这些地种了麦子不抽穗,种了玉米打光棍,只能种点花生米;这里的路是冬天修了春天走,汛期冲个大豁口,秋收时候没法走。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年年力没少出,苦没少吃,就是收入低。”作为北大岭只是我市水土流失区的一个典型写照。据统计,2011年底全市同北大岭水土流失强度差不多的土地面积就有1101.4km2。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就是破坏土地资源,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是一种难以再生的宝贵资源,经测算,山丘区每形成1cm厚的土壤需要200—400年,土壤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严重的水土流失就会导致土层变薄,地力下降,裸岩与砂砾化面积增加,致使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从而直接威胁到山丘区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水土流失还严重影响着防洪安全,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区由于植被减少,土层减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以致暴雨径流加速汇集,易于成灾。特别是不少山丘区由于坡陡土薄、侵蚀泥沙下泄、直接淤积河道湖库,导致调蓄、泄洪能力降低,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的长期发生和发展,更会造成流失区的土地破碎、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衰退,使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着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都是贫困地区,老百姓为了生存,就多种地,到处乱垦乱刨,形成了“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
2 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协作、群众捧场,呈现好戏连台
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水土保持作为让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的根本性措施来抓,以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的地区优先选择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大力扶持。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建管体制和“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资金筹措方式,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国土、水利、林业、旅游等部门的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资金最大使用效益,并用好用足“一事一议”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按照“土不下坡,清水出沟,坡坡产金,沟沟流银”治一片、成一片的治理目标,经过多年的不懈治理,目前我市有许多水土流失严重的“不毛地”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水常流、水质清的“水帘洞”;人不断、车马稠的“观光园”。
3 治山先治水,治水带来百业兴
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市山丘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治穷就必须先治水,治水就要先截地表水。我市在小流域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中,坚持治水先行。针对山丘区实际,依山就势、至上而下、大搞水保拦蓄工程,山沟建谷坊、修塘坝;河道搞护砌、设截潜,结合路边沟排水建设集雨池、蓄水囤等工程。2011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小型水保拦蓄工程2万多项,拦蓄地表水近亿方。如泗水县泗张镇十几年前,裸岩多,植被少,十年九旱,有时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群众生活贫穷,男青年找对象很困难,出现了许多‘光棍村’。该镇在对山、水、林、田、路进行全面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首先放手发动群众大搞水保拦蓄工程,“十二五”期间,全镇就完成各类拦蓄工程600多项,拦蓄地表水近500万m3。有水带来百业兴,有水不仅解决了全镇的人畜饮水困难,而且扩大改善水浇面积1.6万余亩,从而带动了林果业及高效农业的发展,年增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有了水,林木增加了,鸟儿也来了,环境也美了,生态旅游业借机发展起来,泗张镇每年桃花节时都能吸引50多万人前来观光,其旅游社会总收入每年达600多万元。该镇的王家庄村,更是做足、做细、做活了山区水文章,他们新建拦蓄工程8处,整修水渠900 m,做到蓄、引、排工程有机结合,实现了引水入村、入院、入街、入沟,形成“村中有水、路旁有水、院里有水”的美景,业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生态旅游休闲村。这些全是该镇治山先治水的结果。
4 水果、水果,有水才有果
我市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坚持水能浇到那里,果才能栽到那里,确保栽一片、活一片、成一片。2011年以来,通过蓄、渗、提、引、节、排等治水措施,发展樱桃、桃、苹果、核桃、杏、梨等经果林10万余亩,使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邹城市洪山流域处于香城镇西北部,该流域三面环山,属低山丘陵区,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具有独特的“小盆地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大樱桃。但种植大樱桃必须首先保证水源,20011年,香城镇在水利水保部门的帮扶下,先后沿流域内的两条大冲沟从上而下建设塘坝36座,有效拦蓄地表水达20万余m3,同时因地制宜兴建了风力提水等配套设施,使流域内大部分樱桃园实现了自流灌溉。“水果、水果,有水才有果”,水源有了保障,让群众种植大樱桃吃下了“放心丸”。如今洪山流域已成为邹城市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优质樱桃生产基地。今年镇里又配套实施了封禁治理、退耕还林、土地整理、水利配套、道路建设等工程,现在的洪山流域,初步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山上树木葱郁,山下林果茂盛、塘坝座座相连,山、水、林相得益彰”的生态型小流域,不久将成为集绿色瓜果观光、采摘、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特色旅游观光区。
5 保持水土、改善生态、富裕百姓
2011年以来,我市以水库、河道的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小流域为治理重点,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集中连续治理。全市共综合治理小流域286条,治理水土面积480km2,其中坡改梯0.48万hm2,营造水保林1.35 万hm2,经济林0.9万hm2,封育治理2.07万hm2,修建塘坝、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6200处。共完成投资4.2亿多元(含群众投劳折资)。其中争取国家、省水土保持专项资金6100万元,市投入资金4800万元,吸引地方投资及社会投资31100万元。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区可减少土壤流失量35万t,年均增加蓄水量3600多万m3,当地群众年均增入5400多万元,受益人口达35万人。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26%提高到现在的65%,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南仲都村位于泗水县南部石灰岩山区,距高速路口5km,是一个紧临龙湾套水库有700多人的小山村,有荒山裸岩面积2100亩,山岭薄地1120亩,主要种植地瓜、花生,虽有较好的地理和交通优势,但因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群众广种薄收,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南仲都村依据山区优势,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按照“山顶松柏戴帽,中间果树缠腰,山沟层层拦蓄,山下高效农业,村里综合整治”的发展模式,在营林方面,山顶栽植以侧柏、黑松为主的水保林1200亩,山腰连片种植桃树、核桃树900余亩,林草覆盖率达85%;在治水方面,沿山沟至上而下建设拦蓄工程12处,拦蓄地表水近10万m3,基本解决了果园浇水问题;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选择山下较为平坦地带,先拦挡后覆土,建设冬暖式大棚71个,种植草莓、油桃、火龙果等名优特品种,每个大棚年均收益5万元以上。村中23个贫困户参与分红并可进社打工。贫困户年可分红5000元、打工人员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村里的贫困户普遍脱贫致富。现在该村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对村内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并立足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了草编坊、豆腐坊、香油坊等众多民俗风情体验设施及“农家乐”、精品住宿等服务设施,今日的南仲都村已成为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穷山窝真正变成了人间仙境地。
结束语
当人们到我市的东部山丘区转一转时,就会发现:哪里水土保持搞得好,哪里就山青水秀、生机盎然、就希望无限。多年的实践证明:水土保持就是通向由穷山恶水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金光大道。
参考文献:
[1]张成良.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思想[J].种子科技,2020,38(6):105,107.
[2]王宏利.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基于公私合作的视角[J].产业创新研究,2019(02):1-4.
[作者简介]张永华(1968--),男,山东省济宁市人,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