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1120
摘要:当今社会多学科交叉融合性发展,需要培养创新性“T型”人才,本文分析了“T型”人才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培养“T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T型人才,人才培养
当今社会进入到一个整合技术、跨学科综合运用的时代,科学技术成果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性发展,这就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突出的问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总结起来可以称为“T型”人才。“T型”人才是按知识结构划分的一种新型人才类型,“—”表示知识面的广博以及素质的横向拓宽,而“|”表示知识的深度和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T型”人才并不等同于我们常说的“一专多能”,我们常说的“一专多能”,是以专业技能为主,再多会一些别的技能,而“T型”人才指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上能力的深度,同时能把多个领域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的能力。
当今社会和企业管理上欢迎“T型”人才,原因主要有:①要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需要有多个领域的工作经验。通常人们会认为,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出色,应该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研究表明,那些具有多个行业从业经验的毕业生,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工作而且薪酬奖金也比那些只有过单一从业背景的毕业生更多,多种从业经验和背景的人,处理工作和处事能力更强,更容易取得成效。②要在专业上有所突破,更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研究显示,一个企业团队,成员的构成越多样化,创新能力就越强。密西根大学政治学教授斯科特•佩奇提出,所谓创造性,其实就是“不同想法的连接”。把两个视角加起来,你就获得了一对想法的连接,它能帮助你解决新的问题。③真正成功跨界的,是领导力。一般人认为,领导力是一种通用型的能力,但实践证明:只有某一专业领域做得足够深,才能磨炼出高质量的领导力,具备领导者的权威性。
培养创新性“T型”人才,即是拥有“宽泛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实践经验”的人才,要培养这样全面人才,应该从知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加以着手。
一、建立“T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精选必修课程,加强实训环节,扩大限选课程,拓展任选课程、丰富课外活动”等多渠道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必修课程和实训环节是深入掌握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相当于“|”部分,表示知识的深度;而限选课程、任选课程和课外活动主要是学生根据自身规划和特长选择,为学生扩大知识范围,进行多领域学习提供条件,相当于“—”部分,为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爱好有更多的学习选择范围,可以大大扩展选修课数量,突破专业限制,完全是根据个人爱好进行选择,提供非常丰富的选择范围。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生,多增加一些理工科类的选修课,对于理工类学生,多增加一些文科类的选修课,有利于学生了解跨学科的知识,发展特长,培养多方面兴趣爱好。
二、反思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被动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转换为采用团队协作式学习,例如:研讨性教学、案例式教学、四步教学法、迭代教学等。教学中,学生不只是被动的听,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想问题,会想问题,逐步实现变学生“学会”为“会学”,训练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的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形成全面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改革教学内容,开发符合岗位需要的教材。传统课程内容大多局限于特定课程的某些基础知识,学生难以从空泛的知识中学习到系统性、交叉性知识,因此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具科学性、创新性的改进。这需要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调研,了解企业最真实的人才需求,提取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关键工作流程,然后进行理论过渡,形成教案,开发教材。教材注意穿插一些交叉性比较强的知识,并适当地提出具有适当深度和难度的研究课题,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和思考,锻炼其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璐 对高职教育中“T”型人才培养的初探.轻工科技.2014-03
[2]李长云.朱艳辉.刘强.何频捷.王志兵.曹钦.地方高校信息类“T”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6
作者简介:黄晓英(1969年-),女,重庆市人,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焊接、材料工程。E-mail:4487666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