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理论及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佟欣
[导读] 校本教研是学校育人的依据,是教师树人基础,良好的学校教研团队是是孕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好学生的“黑土壤”,是培育四好老师的“好基石”。

江西赣州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佟欣 341000

【摘要】校本教研是学校育人的依据,是教师树人基础,良好的学校教研团队是是孕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好学生的“黑土壤”,是培育四好老师的“好基石”.本文从校本教研内涵、校本教研的特征出发简要概述校本教研的现状,进而阐述校本教研在学校与老师为主要影响因素的两大大困境,最后,本文提出了四种改进措施:要加强校本教研的专题培训、开设专家讲座、要求教师树立明确的研究意识等。
【关键词】校本教研;特征;改进路径
        一、校本教研内涵
        “校本教研”这一概念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首先明确提出的,其核心要义是“校本”,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开展的教研活动.我国研究者对校本内涵的理解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差异,如郑金洲认为校本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1].丁伟红认为校本是“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焦点、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场所”[2]等。“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强调“为了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开展”“基于学校实际”三个基本要素[3]。
        二、校本教研的特征
        从定义的角度出发校本教研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中的一线教师,校长、专家及其他教育科研人员指导和帮助。第二,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基地,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教研活动.第三,校本教研以教学环境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些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第四,校本教研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既包括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间的协同互助,也包括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3]。
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校本研究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第一,校本教研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第二,校本教研的核心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第三,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是整个教师群体.第四,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真正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这些特征主要体现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和提升方面[4]。
       三、校本教研的可视化分析

     

        知网以“校本研究”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以“校本研究”为题目有689篇,占总研究对象的46.49%;以“校本教研”为题目有116篇,占总研究对象的7.83%;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题目有73篇,占总研究对象的4.93%;其中“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以校为本”“中小学教师”为主题的是308篇.从文章的分布中我们不难看出的是学校与教师依然是校本培训的重点。此外,校本研究的整体文章发表2000-2008年成整体上升发展,2009-2020年总体成下降趋势,局部有向上浮动的迹象。其中在2008年以及2013年是校本研究的高峰期,文章的数量也随之变多。可见我国校本研究经过学者的长期努力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目前,校本教研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策略,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大多数学校在号召之下针对校本培训做了全方面的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现有的校本教研实践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阻碍了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从学校角度出发。第一,学校管理表面化。有的学校组织教学研究,局限于在组织管理上,虽然有计划、有组织,但更多只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不在乎实际效果.学校对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更多的是出于行政目的,强化学校对教学的管理意志[5]。第二,教研组织形式化。有的学校由于相关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组织教研活动缺乏主题或主题不明确。盲目跟风式的研究使得学校不仅没有在校本培训方面得到提升反而增添了认可老师的负担。
        从教师角度出发。第一,教师备课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备课尤其是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部分教师存在疲于备课的情况,很多备课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6]。另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部分教师开始进行电子备课,很多时候都是复制、粘贴,并没有关照到本校、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因素,对实际的课堂教学产生不了任何积极作用,徒然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只有把备课纳入校本教研的视域中,真正将其作为一项专业活动,才能发挥出备课、尤其是集体备课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功效。第二,教师研究意识薄弱,教研能力有待提高.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校本教研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却面临研究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的困扰。
        四、校本教研的改进路径
        校本教研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缺乏对校本教研本质属性的正确认知,是导致其实践出现众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想实现校本教研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其本质属性是当务之急。
        (一)学校方面:要加强校本教研的专题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外出考察等方式,让全校教师从思想理念层面深刻认识到,校本教研的本质目的是促进有效教学,囊括备课、上课、作业及评价等多项内容,应当内嵌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一种促进教 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天然路径。
        (二)教师层面: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树立明确的研究意识,将研究性思维作为一种无所不在、自然天然的思维方式,充分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嵌入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个阶段中,内化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 6)11-12.
[2][3]丁伟红.“校本”的内涵与要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46-49
[4]缪建红冯俊文,校本教研的问题表征及解决路径[J].课程与教学,2018,(17)
[5]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助力[J].小学教育研究(教育科研),2018,(05).
[6]王薇,黄磊,刘光兵,校本教研方式的创新策略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