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常见问题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臧玉松
[导读] 本文就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常见问题展开探讨。
        臧玉松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核电建设分公司,广东 深圳 518034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市政道路中应用最广泛的路面形式之一,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温度稳定性、抗裂性、水稳定性、抗滑性、耐疲劳性及行车舒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属于典型的柔性路面,非常适用于市政道路低轮压、高流量的交通工况。在市政道路施工项目中,沥青混凝土路面层的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的服役年限和运营质量,随着市政道路交通构成及交通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人们对市政道路的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优化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强化既有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防治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之一。本文就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常见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发展,以沥青混凝土为主的路面施工作业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需通过完善施工技术,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并确保工程如期顺利完工。
        1道路施工中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常见质量问题
        1.1裂缝
        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分为纵向与横向裂缝两种。主要成因为:道路通车运营后,由于路基承载力不强,沥青混凝土面层会老化,降低结构抗裂能力,加之在车辆荷载影响下出现不均匀沉降,进而在道路产生裂缝。温差的影响也会导致裂缝产生。沥青混凝土结构内部与外部温差较大,在路表面会出现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结构承载力时也会形成裂缝。此外,道路沥青面层的底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会形成拉应力,导致沥青层底面出现拉裂现象,进而形成块裂、龟裂,降低道路工程结构外形美观程度,甚至影响道路工程正常使用和运营。
        1.2车辙
        车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通病,在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路面出现了无法恢复的永久性变形,严重影响了路面的平整性;此外,沥青混凝土自身缺陷、不良气候也加剧了路面的车辙病害程度。从成因类型方面划分,造成车辙病害的因素主要有车辆荷载、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及施工工艺不达标三方面。由于车辆长期沿着车道线反复行驶,导致路面表面“渠化”现象严重,车轮迹线被压实后与周围路面形成槽道,最终发展为不可恢复的车辙病害;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主要表现为混凝土油石比失衡,过高的油石比严重削弱了沥青混凝土之间的骨料粘附力,在高温和车辆荷载的耦合作用下将出现路面松软变形病害,一旦变形超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弹性极限,必然导致永久性的车辙病害;压实度不达标是造成车辙病害的主要施工因素,由于局部压实度不达标,在后期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路面被继续压实,后压实破坏了沥青混凝土的原有骨架结构形式,继而诱发车辙病害。
        2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具体施工技术
        2.1沥青混凝土搅拌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材料运输不及时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制备沥青混凝土的方式,以此来保证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的应用质量。由于制备沥青混凝土会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需选择搅拌性能较强的搅拌设备。在开始搅拌之前,为更好地确定沥青数量、搅拌时间以及加热温度等相关参数,需要根据配比要求进行试拌,进一步保证沥青混凝土的实际应用效果。相关人员的配料工作是根据配料单开展的,沥青、石料等加热温度需要严格根据加热标准进行控制,最大程度保障沥青搅拌的均匀性,避免沥青混凝土存在颗粒分离或是结块等情况。
        2.2沥青混合料运输
        沥青混合料拌和完成后,用自卸车辆将其运往施工现场。合理控制运输距离,一般控制在25km以内为宜。

清理车厢内部的垃圾和杂物,保证车厢干净、整洁,并在车厢内部涂抹少量油水混合物,防止沥青混合料黏结在车厢内。沥青混合料拌和完成后,立即将其运往施工现场,在车厢覆盖篷布以发挥保温作用,预防离析现象,使沥青混合料保持良好性能。如果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或结团现象,必须废弃不用。
        2.3沥青混合料摊铺技术
        在沥青混合料正式铺摊之前,应将所铺设的路段的杂物等彻底清理干净,然后将足量的透层油铺设在施工路段上,保证路面上下层的黏结性。与此同时,还需在铺摊时实时检测和调整混合料的厚度。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松铺的厚度偏差维持在0~3mm以内。并且,在路段松铺完成之后,在尚未经过压实的情况下,施工人员不可随意进入踩踏,倘若出现特殊情况,可以采用人工找补或更换混合料的方式来进行修补。如施工过程中遇到严重缺陷的情况,则需调整摊铺机或者改进摊铺工艺。
        2.4沥青混合料碾压技术
        沥青混合料摊铺完成后需立即开展碾压施工。碾压要严格遵循工艺要求,不得漏压,对于大型压路机无法碾压部位,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开展碾压施工。碾压分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环节。碾压施工中要加强混合料温度控制,初压不低于110℃,复压不低于100℃,终压完成后混合料温度不低于70℃。一般由低边向高边均匀、缓慢碾压,碾压相邻部位的轮宽重叠30cm。碾压要缓慢、均匀、连续进行,中途不得任意停顿和急刹车。来回碾压时,要驶出起始线3m以外,停留点前后两次距离大于10cm。接缝处温度如果不能达到要求,采用加热器提升混合料温度。碾压完成后需开展质量检测,及时修补不合格部位,直至沥青路面压实度合格为止。
        2.5路面接缝处理
        在实际的摊铺过程当中如需要进行纵向接缝,碾压机械则应当在已铺摊处留出一定距离不进行碾压。这便是后续高程的基准面,该部位首先需要通过热接缝的方法形成铺摊重叠层,然后再通过快接缝碾压的方式来消除缝隙,最后再通过人工切除的方法铲除断路尾部的废弃原材料,并涂刷透层油,通过钢桶式压路机将其压实。通常情况下,碾压的宽度不应超过20cm,从先铺路面跨缝向新铺面层移动。
        2.6后期路面养护技术
        在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养护施工时,需对原材料进行详细检查,保障原材料的质量,避免不合格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在强化后期路面养护工作时,需做好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检测工作,通过对施工采取动态管理模式进行详细地分析,以获得精确的检测结果。
        结束
        总的来讲,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道路的发展,而保证城市市政道路的新建与改造质量最重要的措施便是强化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力度、全面提升施工技术,最终有效改善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总体质量。同时,还需要有相应地技术人员来对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做出全面的分析,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严格把控工艺和方法关。除此之外,在整个施工过程当中也应当加强对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管理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在施工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以便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市政道路的路面施工效果,保证道路运营过程中行车的安全性及耐久性。
        参考文献
        [1]邢华轩.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与常见质量问题控制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6):259~260.
        [2]杨森林.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J].交通世界,2020(7):26~27.
        [3]游杏娟.城镇道路工程的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2).
        [4]张海雷.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8).
        [5]宋立达.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探讨[J].交通世界,2018(20):83-84.
        [6]贾继晓.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及质量管控[J].交通世界,2019(31):154-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