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涵
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 陕西省 延安市 716000
如果说黄土高原是三秦大地的一顶华盖,延安就是镶嵌在这顶华盖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革命圣地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曾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8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将延安描述为“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沟壑纵横、秃岭荒山、漫天风沙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延安,人有好生活,山着绿罗衣,天是“圣地蓝”。山水林田湖草,一个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正呈现在世界眼前。从斯诺第一次踏上陕北的土地到现在过去了八十多年,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力量让延安山川巨变,旧貌换新颜?
答案是:这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天换地的史诗,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的顽强奋斗,始终是这部史诗的主旋律。
翻开延安历史,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曾经颁布政令法规、成立林务机构,试图改变边区的自然环境,但由于战争的缘故,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林业事业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党中央一直记挂着淳朴的延安人民,致力于绿化祖国,改变国土面貌。1956年的“绿化祖国”,1978年的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79年的全国青年造林大会,三个节点,延安迈出了三大步。
“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明显制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提出的语重心长的告诫,延安人民莫不能忘!
为了彻底改善延安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变延安人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穷落后现状,1999年,延安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率先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16字方针,红色圣地的一场“绿色革命”从此开启,也涌现出了许多退耕还林的先进人物,“树痴”张莲莲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雷坪塔,沟垴洼,水土流失年成瞎。地老天荒梁峁秃,糜谷旱得拧麻花。”这是16岁张莲莲嫁到雷坪塔村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上山劳动,还是操持家务,都是一把好手。但再怎么辛劳,张莲莲也无法改变贫穷的状况。看着女儿忙死累活地奔波却少有收成,在林业部门工作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娃,你种树吧,树到啥时候都不亏人!”
父亲的一句话,让张莲莲茅塞顿开。1981年春天,她扛起镢头、背上水壶,上山栽树。
可是,种树谈何容易?每天来回四趟,从县城把树苗背回村里,再从山下背到山上,百十斤的树苗压弯了腰,她咬牙坚持着。陡崖上寸草不生,沟道里石子遍布,铁锨铲不进、镢头挖不到,她就跪在地上用手刨,十指血肉模糊,她用破布条一缠又继续刨。干旱少雨的季节,眼看着小树苗奄奄一息,她扛起扁担就下了山,从老远的地方每天挑水40担,磨破的肩膀又红又肿……
没有钱买树苗,张莲莲只能到处借。跑了无数家亲戚,说了无数好话,她终于凑来100块,一次就买了几千棵。再后来,她发现买的树苗因为损耗大成活率很低,就开始自己育苗。山野里无人管护,一场暴雨就把新栽的树苗冲了个七零八落,剩下的新树苗,又被村里的羊群给啃得一干二净。抱着被啃断的树苗,张莲莲哭了一夜,也想了一夜。但这个倔强的陕北女子不服软,第二天红着眼眶就又扛着铁锨上了山。“树是不会亏人的!”父亲的这句话,成了张莲莲甘为“树痴”的力量源泉。
长年累月的劳动,让张莲莲全身都落下病根。一次,她扛着树苗上山,一脚踩空踏进田鼠洞,右膝当场受伤, 自此落下病根。她的双手,因为经年累月的劳动变得黑白分明:手背黝黑如树皮,手掌发白尽是老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张莲莲和家人的辛苦付出,终于换来了满山的绿树成荫。
1999年,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陕北大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张莲莲她的劳动劲头更足了!她承包了村里上百亩果园,种上苹果树、桃树和杏树。老两口带着儿女起早贪黑开路打坝、修蓄水池、铺设管道,既满足了果树灌溉需要,也让全村人吃上了甘甜的泉水。几年过后,果园进入盛果期,一年收入就有20余万元。
39年来,张莲莲让1750亩荒山披上了绿衣!
退耕还林后,延安13个县(区)均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区),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华北豹增多了、褐马鸡成群了。20年间,延安的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20年间,延安人民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部崛起的绿色奇迹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绘就了一幅宏大的绿色传奇。
今天,黄土高坡的苍凉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林海奇迹”:延安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黄河泥沙量由2.6亿吨降为0.3亿吨。生态植被恢复后,延安扬沙天气由退耕前的每年27.2次减少为每年2.7次,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9年的320天。
青山作证,绿水为鉴,延安市的几张卫星遥感植被覆盖度图像显示,从“半黄半绿”到“一片碧绿”再到“整片深绿”,历经20年光阴,延安变成了一片“绿海”。一条绿色的分界线在卫星遥感图像上清晰可见,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陕西的绿色版图也由此向北推移400多公里。
幸福的家庭都是奋斗出来的!她的子女们从小受母亲的感染,不仅热爱大山热爱植树造林,而且大力地发展绿色产业。2015年,王军子承母业,在千亩林地里创办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鸡。如今,农场年出栏土鸡3万余只,向西安等地40多家超市供货,以张莲莲名字命名的“莲花鸡”品牌,成为了革命圣地延安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富起来的张莲莲没有忘记乡亲们。她把自己精心培育的树苗送给村民,领着大家在山坡上种树。为了让乡亲们种的树能顺利通过验收,张莲莲看见有空地就补种,比主人家还上心。现在,雷坪塔绿化率达95%以上,经济林有6000多亩,人均收入达1.13万元,村里贫困户在她的带领下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如今雷坪塔村的山坡上、沟道里、崖畔边,到处都是绿色的波涛,一个生机勃勃、富裕文明的AAA级生态旅游新农村正展现在大家面前。
“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家就过不上好光景。没有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 陕北就没有今天的绿色面貌”。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张莲莲不善言辞, 却对党有着最质朴的情感。
2 0 0 3年,张莲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的言传身教下,9个孙辈中出了6个大学生,次子、长媳、长孙也相继入党。
“党员就是要带头,做什么事都要清清白白,要心里一直装着群众。”多年来,张莲莲先后5次从上级申请项目,为村里修路架线。2011年,她从省里争取来40万元资金拓宽了村里的道路。2007年,她出资5万元改善了东营小学的教学设施,长子王军资助村里一个孤儿念完大学。
因造林有功,2000年,张莲莲被授予“ 全国劳动模范” 荣誉。2 0 1 7年,她全家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下的美好诗句,正是如今延安的真实写照!
以张莲莲为首的延安人民,以执着的“延安精神”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奇迹,累计完成营造林2275.6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48.07%,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39载岁月,延安市安塞区金明街道雷坪塔村的老党员张莲莲用毕生精力带领村民们将沟壑纵横的黄土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3年时光,宝塔区临镇碾盘沟村第一书记张学强让深山里的贫困群众过上了环境美、产业兴、生活富的好日子;2年时间,建起57座大棚,宝塔区青化砭镇梁村第一书记赵飞,为群众铺就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初心,一种使命。在这块诞生传奇诞生英雄的土地上,延安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着一幅退耕还林、产业扶贫、生态致富的绿色传奇。延安人也执着的践行着“延安精神”,以真实的历史进程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如今的延安,正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奋力前行,向世界展示着她独有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