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0年3卷20期   作者:王玮 赵意 郭利兵
[导读] 信息技术改变了行业发展的模式,同时也指引着行业的发展趋势
        王玮  赵意  郭利兵
        内蒙古京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010300
        摘要:信息技术改变了行业发展的模式,同时也指引着行业的发展趋势。由此,电力企业应注重信息技术的价值开发,从电力安全管理层面给予更多的技术投入,如资金、软硬件设备、专业人员,让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水平获得大跨度提升。本文将探讨电力安全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电力安全管理;应用
1 电力系统信息化及其应用现状
1.1电力系统信息化概况
        电力系统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当前电力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以使得电力供应展现出更加理想的效益来。
1.2电力系统信息化安全技术应用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发展进入到飞速发展的状态,无论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还是电力系统信息化程度,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在当前我国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的渗透程度不断提升,一方面促进了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却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其二,电力系统安全防护意识不断觉醒,电力信息系统优化设计技术不断采用,使得信息技术处于安全的运行环境中。其三,当前我国电力系统中信息化安全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受制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比如以局域网的方式来进行,并没有融入到互联网中去,对于黑客或者病毒的防御能力比较差。
2 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意义
2.1 不断完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具有其独特优势。在电力工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可以将电力工程转化为信息进行管理,提高电力工程的工作管理水平,实现自动化管理。电力工程信息化技术不仅应用范围广泛,其功能也相对齐全,智能监控、预警、维护、计量系统广泛也应用于电力工程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建立与供电企业沟通平台,使电力行业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应用于客户,对供电企业发展方向定位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能够更准确、实时地获取测量信息,信息采集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2.2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
        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复杂,涉及面广。我国用电形式多样,对信息处理的要求也很高。信息化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网络,便于对各计量点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访问,根据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工作方式灵活多变,实现配电区与输电线路的结合,使电网能够通过通信管理和智能控制实现智能计量。例如,当电子信息、传感和测量技术结合到智能电能表中时,通过监测和控制电器,使内部通信和电力服务提供商和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行合作。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电能计量,使电能表具有常规、精确测量和双向通信的基本功能,还可以集成更复杂的功能,如设备控制和能源需求管理等。
2.3辅助信息化的电网运行管理
        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的应用,既能完善其管理水平和数据正确性,又可以提高电能加量技术和设备更新。同时,它可以辅助智能电网的运行和管理。我国电网覆盖范围广,虽然保障社会用电,但电网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电力人员监测用户信息,分析电网情况。根据电力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对配电网升级、变电所和电厂进行智能调整。耗时短、稳定性高,保证了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电能计量分利用物联网的概念,以不同的方式与互联网分享有关电能消耗和电能质量的信息,以改善电网管理。电能表不再仅仅被视为消费者账单的工具,系统中每个设备的信息在整个网格中共享,以提高其效率。
2.4促进设备和技术改进创新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系统日益完善,传统的电力工程管理方式已满足不了现代化电力行业发展需要。

通过设备的更新满足日益庞大的电能计量的需要,设备的更新可以降低员工劳动成本,提高企业效率而言,同时对降低计算误差率具有显著优势,确保信息系统时刻对数据进行调取和分析,向用户提供的消费信息使他们能够调整其电力消费模式,以实现改善可持续性的节能;远程评估和控制仪表的能力使服务提供商能够降低操作成本和过程中的人为错误,同时提高系统安全性。此外,信息技术应用于电能计量中使用户不但可以在现场监控移动设备的功耗,而且管理系统可以访问数据进行功耗优化。先进的计量基础设施(AMI)通过将智能电表与家庭区域网络(HANS)、广域网络(WAN)和邻域网络(NANS)相结合来实现的,比以前的自动抄表和自动电表管理技术有了质的变化。
3 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1 持续推进标准化作业
        想要标准化作业的落实水平更高,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人员首先要保证的是配置出一个科学完善的标准指导方案,对基层施工作业人员的职责与行为规范进行明确划分,保证此项工作落实的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管理层要重视标准化作业相关工作的开
展,增加资金与技术层面的投入。同时,配备专门的管理团队,依据工作落实的实际情况,构建出一个标准化作业的指导方案或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根据电力企业基层岗位职责人员的工作细则自动规划工作流程或发出指令。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工作流程指令步骤主要涉及
以下几点。首先,标准化管理系统。需要将工作指令内容进行单个组件分解。其次,配备标准库,对器件类型、电压等级和作业类型进行详细划分。再次,基层岗位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后,还要及时根据任务对象配备适宜的设备以及作业技术。同时,可以严格按照标准库自动化搜索配备的组件内容落实相关工作。最后,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出的标准库,还要能够将分散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标准化指导方案,保证标准化作业的落实水平。
3.2 作业现场监控信息化
        在电力作业现场中,进行安全信息管控系统的安装,能够让作业现场的管理信息化水平更高、监管质量更好。此系统包括手持终端与管理平台两个模块,手持终端主要面向现场作业人员,利用手持终端可以对生产管理系统中的工作票信息进行远程调用。进而,及时查询到工作票执行、班前会安全措施布置、安全技术交底、到岗到位管理以及相关验收等安全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的信息。现场作业人员可以直接根据手持终端对已经拟定好了的流程,组织工作落实。同时,完成工作后,拍照上传。如果出现问题,可直接利用手持终端与专业人员进行信息沟通或视频会诊,保证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防止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可以使用管理平台对电力作业现场的工作落实进行远程监控,及时查看安全管控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如果有指令需要发布,可直接将指令发送到手持终端上,保证现场作业能够得到科学指导。如果发现电力作业人员没有穿戴好防护用具或是违规,可直接进行预警发布,保证电力作业的过程更加安全、高效。
3.3 大数据安全分析
        电力企业中的各项生产、建设工作都会有对应的安全管理标准,无论电力设备、管道、线路等层面。在实际安全管理过程中,设备的压力、温度、电压、电流等参数都需要得到有效监控,才能保证整个建设或是维修操作更为快速的落实,保证质量。伴随技术发展,大数
据技术在电力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操作中发挥出了较强大的价值。技术人员可以针对设备正常参数与异位参数进行数据信息库的设立,进而让电力设备实际运行中存在的故障或是问题被提前监控到,并发出警示提醒,甚至可以配置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诊断处理建议,保证
设备运行效率。
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节能环保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也在迅速扩大,模块化产品可实现每个电力应用调整所需的功能,同时也促进了网络的相互操作。供电企业有关人员应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其效用。在保证电能计量准确、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宏春.信息化技术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实践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8):183.
[2]魏秀宁.电力安全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8(15):122-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