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
宁洱公路分局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GPS定位、大数据分析、云服务等技术的成熟普及,以及各省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统筹协调、科学整合公路养护管理业务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巡查工作信息化。要求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通过阐述预防性养护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积极探索人才队伍建设,走机械化养护路子;分析预防性养护中新技术、新成果具体运用;引入信息化助推公路预防性养护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巡查业务管理协同化,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和公从服务能力,既有迫在眉睫的需求,又有现实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新理念 新技术 信息化 预防性养护 运用
前言:道路养护分为预防性养护和矫正式养护。所谓矫正式养护即不坏不修,以修代养,重修轻养。目前,我国大多数道路养护仅仅停留在修补性养护上,并且路面养护总是习惯于等到路面出现结构性破坏时,再来挖补甚至大中修。而预防性养护摒弃了传统的“损坏在前,修补在后”思想,是一种用长远的观点来看待沥青路面养护问题。下面谈谈新理念、新技术、信息化在预防性养护中运用前景。
一、预防性养护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是一种谋求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有效方法,能有效降低养护成
本、延长公路大修周期,提高养护工作主动性和科学性。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变被动式养护为预防性养护,实现在不增加结构超载能力的前提下改善道路的功能状况,改善路面现有行车条件(抗滑性,平整度…….);延缓病害的发生,从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推迟昂贵的大中修和重建,降低养护成本。
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走机械化养护路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养护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推广运用离不开人才。一方面通过引进、培训、传帮带等方式,培养一批既能当指挥员,又能当战斗员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把试验室作为养护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运用的孵化器。在研究运用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同时,高度重视养护职工技术创新,根据养护生产需要,积极组织技术攻关,解决养护生产中遇到“瓶颈”和难题。
养护用人工、运输靠四轮、管理靠经验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一支反应迅速,技
术熟练,设备配套的机械化养护队伍,才能保障养护的及时性、快捷性。而机械设备高效应用,能够相应减轻人工成本的输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养护公路的路网分布情况,交通量辐射范围,投资规模和养护成本以及资源的利用等实际情况,进行理性思索,尽可能以最小投入实现养护最大的效能,促进养护机械化发展。养护机械的配备总体思路应坚持适用性,先进性,经济性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的条件下,重点发展专用养护机械和小型实用养护机具,减少对常规机械的投入,逐步改变机械设备组成结构上的失衡局面。
三、预防性养护中新技术、新成果具体运用,保障公路养护的及时性、快捷性
技术创新是实现公路养护管理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对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运用,
更好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一)无人机前沿技术在公路养护行业广泛运用,有针对性地引入图像识别,大数据,云
计算等高新技术,成为养护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力柱石。目前,沿海发达城市高速公路养护中做了大量探索和尝试,解决了公路养护中一些短板和弱项。
1、公路常见病害无人机探查分析系统。桥梁隐蔽部位、路面常见病害的调查,一直是
公路养护部门的难点和重点。使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专业设备,对桥梁支座、墩台、梁底等隐蔽部位进行全方位检测,对路面坑塘、裂缝等常见病害进行快速探查和定量分析。
2、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无人机支援系统。解决了路网调度与应急处置往往面临监控
盲区,视野不开阔的情形,水毁路段使车辆滞留,无法及时到达现场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时向应急指挥中心实时传输高清视频。
由此想到,传统公路巡查,投入大,效率提升空间有限。在巡查车辆上搭载专业设备,对面广量大公路标志标线、附属设施、公路用地等进行巡查,收集全路段路况信息。接入业务处理系统,对妨碍车辆通行,侵占路产路权的情况,如标线缺损,路面破损,非法搭接等进行自动识别,形成日常巡查报告。从而辅助处置任务决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做好四新技术科研攻关,技术储备,推广运用。紧紧围绕公路养护工程需要,加快实用养护技术的运用,争取更多、更好、更高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一是道路非开挖式聚合物注浆加固处治技术,通过钻孔、清孔、铺设土工布、CD-1型地聚合物注浆料注浆、封孔、场地清理工艺流程。起到封水加固的作用,利用地聚合物进行路面内部结构补强具有以下优点:1、超高流动性与渗透性;2、通过碱激发剂同软弱泥土、脱空层间结构层聚合形成无机高分子结构体,彻底消除路面结构内部病害,提高道路承载能力;3、通车快,施工结束后一分钟就可通车,大大缩短施工封闭时间,较少封闭路段,规范交通安全设施,提升公路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是目前在高速公路上推广运用预防性养护新技术主要有:1、微表处,能够提高路面抗滑防水损能力,提高路面整体美观度,延长道路使用寿命;2、超薄磨耗层是一种超长耐久的表面层,即有抗滑、抗车辙、抗磨耗的优良性能;3、同步碎石封层,能有效阻止水对基层的渗透,缓解基层病害对面层的影响,延长道路使用寿命;4、海母常温超薄罩面,是一种作为路面磨耗层或表面功能层使用的薄层铺装技术,能够在0℃以下寒冷地区正常施工,避免高温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缺点,具有高性能、低能耗、低排放的优点;5、低噪抗滑精罩面技术是将高粘改性乳化沥青、耐磨抗滑降噪骨料、表面保护剂等通过专用设备摊铺到原路面,形成的路面结构层,适用于隧道、坡道、弯道、桥梁等对抗滑性要求的路段,提高行车安全性。
四、信息化助推公路预防性养护精细化管理。
交通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
支撑手段,是实现智慧交通的重要载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和革新传统的工作方式,对内实现公路行业管理和监管业务的信息化信息共享,对外通过公路养护数据交换系统发布公路路况运行信息数据,公众可通过网络、移动终端等方式,获得交通状况、施工、交通管制、交通事件等信息。智慧路长云平台,以“一图”、“一屏”、“一平台”为核心,提供基础数据、桥梁分析、公路巡查、道路病害、养护工程、好路率、智能考勤、电子地图的全面、清晰、详细、可视化展示,通过智能平台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安全巡查、工程巡查实现监管动态化、出勤实时化、修复整改痕迹化管理,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应急指挥和调度。凸显出以下几个方面优势:一是公路管养建设的规范化、透明化、提升管理能力。系统为公路养护工作提供规范自动的管理功能,无需人工对管养数据进行统计分类、不用人工传递数据导致的重复输入,管理规范避免管养工作中的无序等,为管养单位和基层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二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管养成本。运用信息化建设,管养部门能及时传送和接受管理信息,各基层部门也能随时上报管养动态,避免众多无效重复劳动,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预计仅办公经费,交通费用能节省30%的经费。三是发挥软件优势,有利于公路基础数据的积累更加完整、更加准确和形式多样化,对后期管养提供大量准确历史数据。基于手持终端,实现设施状况上报,快速跟踪、动态督查督办提供指导意见。
结束语: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法,秉承融合、创新、发展的与时俱进,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养护管理科学决策,养护业务PDCA闭环管理。目前预防性养护技术全面推广,实现了公路养护从矫正式养护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良性循环。而全寿命周期理念,机械化养护代替人工,养护技术日趋成熟,网络信息化助推,可以清晰看到预防性养护还有极大提升空间,仍需一代代公路人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田继.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4):126.
[2]罗青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微表处技术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8(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