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情分析在灭火救援中的对策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2期   作者:冯现坤
[导读] 近年来,广西消防救援总队积极探索执勤训练改革

        冯现坤
        百色市消防救援支队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近年来,广西消防救援总队积极探索执勤训练改革,不断深化“营区、单位、基地”三位一体训练机制,持续推进装备建设提档升级,队伍实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与应用,致使灭火救援形势更加严峻,对队伍实战打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队伍实战训练中的诸多短板弱项也亟需解决。作者通过对广西2019年警情数据分析与研判,总结提炼规律特点,提出加强与改进当前执勤训练和装备建设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警情分析;灭火救援;对策措施
一、2019年广西消防警情概述
        2019年,广西区共接处警2.4万余次,出动车辆5.1万余台/次、警力28万余人/次,救出被困人员4894人,疏散被困人员9337人,抢救财产价值约3.3亿元。其中处置火灾事故5422起,占接处警总数22.6%;处置特殊灾害事故6165起,占接处警总数25.7%;社会救助4921起,占接处警总数20.5%;大型活动保卫等其他出动4820起,占接处警总数20.1%。特别是“1.10”柳州市航军路仓库火灾、“5.20”百色右江区“0776”酒吧坍塌等事故,社会影响较大,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从类型分布来看,高层建筑火灾主要集中在南宁和柳州地区;危化品事故主要集中在钦州、北海和防城港等化工集中地区;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和玉林等人员较多的市区。从时间分布上看,春、夏两季危险化学品和石油化工事故多发,3-7月达到峰值;冬季为集镇村居民火灾爆发期,且多发生在第一季度。6-9月为水域救援多发期。
二、主要规律特点及灭火救援应对措施
通过分析2019年广西区的接处警数据,分析灭火救援形势,查找问题与短板,研究针对性对策与措施,对标靶心、精准发力,为执勤训练、业务培训、作战指挥、装备建设等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实战遵循。
(一)接处警总量居高不下,处置特殊灾害事故数超火灾数,且救援现场复杂多变,处置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要求高。
2019年,全区消防队伍共扑救火灾、特殊灾害事故处置和社会救助16508起,占接处警总数,68.4%,队伍承担的灭火救援等任务异常繁重。随着应急救援任务持续增加,事故种类多元、灾情复杂多变,处置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高,作业难度和风险也随之增大。
应对措施:
一是调整训练权重划分,持续夯实基本功训练,增加抢险救援训练课目和时间。鉴于目前接处警量大、任务重的实际,继续深化“营区、单位、基地”三位一体训练机制,大力开展基础体能、战备体能、业务技能等基本功训练,以适应高强度灭火救援任务需要。调整增加抢险救援训练时间、内容和科目,加强侦检、防护、搜索、救助、破拆、顶升、支撑、堵漏、洗消等基础技术训练,强化危险化学品事故、车辆交通事故、水域救援、地震救援等技战术合成训练。
二是根据交通事故的新任务、新特点开展技战术专题研训。根据警情数据分析,交通事故在抢险救援中占70%,尤其是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高铁、地铁、隧道以及各类危化品车辆、新能源汽车(含锂电池、LPG、LNG、CNG运输设备)等不断涌现,无论对现场技战术运用还是救援装备保障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队伍要组织开展基础救援技术和高铁、地铁以及中重型卡车、新能源汽车等运输设备事故处置专题研究,规范结构辨识、风险评估、现场管控、稳固支撑、生命支持、通道搭建、伤员转运等处置程序、方法和安全事项,提升科学专业的处置能力。
三是不断完善应急救援联勤保障机制。牢固树立“灭火和救援”双主业意识,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综合救援指挥体系,实施统一协调指挥。主动与大型施工企业(如中建、中铁、中铁建、水电、交通等)和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如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工等)密切联动,聘请各领域专家充实灭火救援专家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保大型灾害现场及时调集挖掘机、铲车、吊车等工程机械,同步实施救援作业、装备抢修和医疗卫生等技术和生活保障。
(二)接处警平均用时较长,消防站闻警出动速度差距明显,一定程度影响了灭火救援效率。
全省2.4万余次警情的平均处警时间为112秒,未达到规定的“接处警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要求。通过对接处警系统、每日警情信息的追踪挖掘,发现“错判漏判”、“零打碎敲”的情况仍然存在。此外,对全区各消防站闻警出动进行统计分析,首车平均出库时间为63秒,也未能达到“首车驶离车库不超过1分钟“的要求。

统计发现,一些地区的基层站闻警出动普遍超过1分钟,冬春季(11月-次年3月)用时高于夏秋季,夜间(22时-次日6时)用时高于其它时间段。
应对措施:
一是规范接处警流程,严格战备纪律要求。根据等级调派规定,开展接警员、调度员常态化培训,熟悉掌握接处警要素,做到“四快”、“四准”,全面提升接警调度的科学化、精准化、规范化水平。
二是开展闻警出动专项训练。强化经常性战备教育,深入排查基层日常执勤战备特别是闻警出动中的薄弱环节,研究针对性改进措施,将执勤战备训练纳入各级练兵计划,提高指战员依法依规执勤意识。
三是优化改进车辆装备。目前基层队站配置的单排座执勤车辆号员室相对狭小,战斗员佩戴空气呼吸器时,显得十分拥挤。可考虑在器材箱设置专门的空气呼吸器箱,将号员室的狭小空间解放出来,便于号员途中整理着装。
(三)多数建筑火灾的燃烧部位特征明显,需加强和改进灭火救援技战术措施,加强针对性训练和装备研究。
通过分析近年来广西发生的几起典型高层、综合体建筑以及群租房火灾,高层、综合体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广告牌及空调机组等,是易引起火灾的重点部位,群租房、三合一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扑救中,同步开辟多条灭火进攻、人员疏散通道是灭火救援成败的关键要素。
一是强化“固移结合”应用训练。针对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等火灾,必须坚持固移结合、攻防并举的战术战法。加强“固移结合”专项训练,开展消控室侦察、10层以上徒步登高铺设水带、依托防火分区设阵堵截、梯次掩护内攻、大型机械破拆排烟、内攻行动实时监测等专项训练。
二是强化“内外结合”专项训练。针对高层、地下、大跨度建筑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必须牢固树立“内攻近战、外部控制”的战术。针对群租房、三合一等建筑火灾,考虑火势发展蔓延迅速、救生通道易被封堵、人员居住高度密集、逃生困难易造成群死群伤等特点,针对性加强内部侦察搜救、消防电梯应用、避难层疏散、防盗门(窗)破拆、消防梯救人(6、9、15米拉梯和挂钩梯等)、举高车救人等专项技能训练,提高人员救助成功率。
三是加强新技术新装备研究应用。坚持以提高战斗力为根本标准,遵循“先进、科学、实用”的原则,加强与科研院所、装备厂家的合作共研,开展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革新和发明,推动创新成果生成转化,弥补现有装备应用短板,切实解决灭火救援“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部分事故现场阵地展开较慢,第一时间灭火供给强度不足,导致一些火灾扑救用时过长。
2019年,广西各级消防队伍到场处置的火灾从展开到出水的平时间约为3分42秒,个别火灾甚至在十多分钟以上。这充分暴露出部分基层队伍的“初战制胜”意识不够强,到场后展开的枪炮数量与火场实际不匹配,灭火控火强度不足,处置过程和时间拉得过长,甚至造成小火变大火、难控变失控。
应对措施:
作为基层消防站,应坚持“灭早、灭小、灭初期”的理念,按照“杀鸡用牛刀”的标准,将快速灭火与人员搜救作为重点,加强第一出动力量,科学设置战斗阵地,按照主战“少而精、多出枪、高强度”的标准进行车辆编成,在确保初战灭火强度的前提下,减少一线主战车辆,加强单车出枪炮数量,注重后方供水供液保障,尽量加大单位时间内的供液量,保证喷射到火点上的灭火供给强度,要为后续车辆预留作业面和通道,坚决避免现场作战人员、车辆盲目靠前扎堆。结合火场态势和现场力量实际,科学确定处置对策和战斗部署,灵活运用堵截、突破、夹攻、合击、分割、围歼、排烟、破拆、封堵等战术。当灭火力量充足时,采取“强攻近战、夹攻合击”战术,合理设置攻防阵地,加强灭火供给强度,第一时间实施救人、灭火;当灭火力量不足时,应采取“先控制后消灭”战术,部署力量于火场主要方面,重在设防、控制蔓延,等待增援、伺机灭火。
三、消防警情大数据前景展望
近年来,广西消防救援总队积极挖掘应用前沿信息技术,提升数据共享水平,逐步构建“信息导消、数据强消”新机制、新格局,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总队的依托大数据建设的智能接处警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精准化接警调度、全过程指挥支持和智能化辅助决策”的建设目标。下一步将拓展消防大数据平台的警情综合研判功能,将火灾统计系统(部局版)与消防大数据平台进行对接。通过关联多源数据信息资源,全面挖掘、甄别、分析、研判、评估各类警情数据,按时间、类别、地域、灾情、危害等要素分类汇总,自动生成警情分布图和灾害事故高发区域,对比查找“训战脱节”的问题症结,优化调整、智能下达练兵计划。同时通过关联装备管理系统,与消防队站地理分布图、装备配备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消防力量布局与各类警情对比关系,指导消防站规划建设、提升装备建设质效。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研究指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9).
[2]魏捍东,杨千红.新时代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新使命和新挑战[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01).
[3]李明.消防灭火救援首战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7(06).
[4]杨锣.消防战训工作中的不足及优化措施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6(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