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而不合,通而不透    ——港城广场建设项目围合式庭院建筑空间解析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2期   作者: 张力
[导读] 以上海浦东新区港城广场项目一期建筑群为载体,

        张力
        上海杜鹃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201899
        摘要:以上海浦东新区港城广场项目一期建筑群为载体,站在历史研究和空间科学的角度,探讨围合式庭院建筑的形式发展、临港区域规划及建筑风貌控制,并对具体设计实践进行深入解析,为新建围合式建筑的空间形式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港城广场;建设项目;中国传统庭院;围合式庭院建筑;空间形式选择
        引言
        “庭院”俗称院子,指被建筑围合的场地,是围合式建筑群的最基本单元,庭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国建筑几千年来的整体布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港城广场项目依托临港地区总体规划,采用围合式庭院建筑布局,突破传统理念,达到了“围而不合,通而不透”的设计效果。本文以项目一期建筑群为载体,站在历史研究和空间科学的角度,探讨围合式庭院建筑的形式发展、区域规划及建筑风貌控制,并对具体设计实践进行深入解析。
1、围合式庭院建筑的形式发展
        《辞源》曰“庭者,堂阶前也;院者,周垣也”,“庭院”二字的组合,构成了围合空间的基本概念。我们的研究也将从“庭院”这一基础细胞着手,摸清围合式建筑的形成原因、组合变化、构成机制,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1.1 形成原因
        1.1.1 历史环境原因
        《韩非子》里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当巢,以避群害”,表明防御是古代建筑的首要功能,陕西半坡遗址中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建筑组合模式,可见这一特点。同时,庭院的形成也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例如北方四合院:庭院封闭、面积大,可充分接受日照,抵御严寒风沙侵袭, 改善房间通风环境;南方天井院:庭院进深浅、面积小,适应湿热多雨气候,通风遮阳效果良好。《易经》里讲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就是为了趋利避害、适应生存,中国围合式庭院建筑,无疑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各个时期,都能达到这样的基本目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1.2 思想体系原因
        根据梁思成在《文物参考资料》里的一些介绍,在其他地域,也一般采用庭院作为防御,但是在中国,人们后来发现庭院不仅可以防御,还有其他的很多优点,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宁静的空间,同时通过相关布置,庭院的美学也深受人们青睐,可见围合式庭院在最初满足农业文明安宁、稳定的环境需求后,逐渐向内心需求过渡。宗白华曾指出:“中国人的宇宙概念本与庐舍有关”,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庭院变成了虚与实、尊与卑的体现,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秩序关系,并最终升华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由院内仰视屋檐围合之天空,顿生“是凡言宇宙者,皆居之义也”的终极理念。中国庭院建筑历经几千年,其空间布局方式打上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思想烙印。
        1.2 组合形式
        1.2.1 空间特征
    庭院建筑是以院落为中心的房屋组织方式,庭院空间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建筑的平面空间设计中,有屋顶的室内空间和没有屋顶,但是也是四周封闭的庭院空间,可以说是平分了建筑的秋色,每个细节设计,都值得设计师们仔细推敲,"空间围合"自然也就成为了庭院建筑的最基本特征。
        1.2.2 类型演变
    传统庭院随功能演变,主要分为人居型、城市空间型和游赏型等三种类型:人居型分民居庭院和宫廷庭院,宫廷庭院融有公共特征;城市空间型庭院具有公共或半公共性,常用于官署、祠堂和庙宇等建筑;游赏型庭院成为了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层次。
        1.2.3 构成机制
        庭院建筑组群主要分为规则型和活变型两种类型,其中规则型有串联、串并联两种类型,活变型有转折、局变和错落三种类型:规则型庭院多用于人居和公共建筑,例如北京四合院、故宫博物院就属于串联、串并联的典型;活变型庭院则在园林和南方民居中使用较多,有灵活多变、顺应自然的特征。
2、区域规划及建筑风貌控制
    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先导,只有深入分析并遵循规划要求,才能找到建筑形式的最优解。
        2.1 区域规划
        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新片区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形成“一带三核”、“三廊九片”的空间格局,以期立足区域、整体布局,强化向海带状集聚发展,兼顾向城发展,注重和上海主城区功能联系,以及新片区内部的东西联动,本项目便位于三核之一的主城区(滴水湖)功能核心区(图1)。

图1:主城区功能核心区及基地位置图
        2.2 建筑风貌控制
        临港新城自规划建设以来,滴水湖核心区在“田园城市”理念指导下,按环形加放射的道路结构,以界面和高度为首要控制因素,分A-G七个区域,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体,突出了城市风貌。本项目所在区域为A区,要求:严格控制界面整体性,建筑贴线率达90%;坚持围合式或满覆盖布局,建筑密度达60%;以24米内多层为主,局部35~75米高层;轴线与环线交叉口部允许出现色彩较重的建筑,以增强其识别性,周边地块与之协调。
3、围合式庭院建筑具体设计解析(以上海港城广场项目一期为例)
    庭院,是一种建筑形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本质为边界围合的中介空间。在中国当代建筑中,设计师对庭院空间的运用有着多种尝试,并有意识的与传统文脉相关联,这些尝试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有一些形似神非的作品。如何将庭院这一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下面将通过分析港城广场项目已建成一期建筑群,解析设计对围合式庭院建筑的理解和运用。
        3.1 项目基本概况
        港城广场建设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环带WSW-A1街坊,东至环湖西一路,西至环湖西二路,南至海港大道,北至黄日港南路,共8个地块(图2),总用地面积约14.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8万平方米。该项目共分四期开发,目前一期已竣工,为场地中部横向的15-1、16-1、17-1三个地块,二、三期在施工阶段,四期在设计阶段。

图2:港城广场新建项目鸟瞰图
        3.2 整体设计理念
        临港新城拥有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工景观湖——滴水湖,“一滴水从天而降,落入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的理念,形成了主城区的一环城市中心带、二环城市公园带和三环居住功能带。港城广场位于一环城市中心带的西南方位(图1),设计围绕功能业态复合、街坊庭院围合、都市园林融合、绿色低碳组合、地下空间整合等五个“合”,力图打造宜业、宜居的创新型社区。
        3.3 项目一期围合式庭院解析
        港城广场项目一期各地块容积率均为2.5,建筑密度均为60%,除16-1限高75米外,15-1和17-1限高均为24米,结合城市风貌对界面的控制要求(90%贴线率)以及整体设计理念,经过设计推导,具有“低层高密”特点的围合式庭院建筑布局,就成为了一期建筑群中各地块建筑形式的最优解。
        一期主要功能业态为会展办公,现代办公追求的是工作、生活、休憩为一体,自然高效、舒适健康的人性化空间。设计以注重人的使用感受为主旨,结合类型学,深刻理解“围合空间”这一庭院本质,使建筑呈现出“围而不合”、“通而不透”这一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相结合的空间效果。
        3.3.1 围而不合
        原规划一期三个地块结构布局,是以贯穿场地的“山兰路”步行街为界,分两侧布置围合式建筑(图4左侧布局)。单一的街道模式,狭窄的庭院空间,显然不能达到“以人为本”这一设计目标。实际设计过程中,通过庭院整合及拓扑变化,建筑底部架空并局部错落,形成了“围而不合”的空间体系。其围合的特征未变,但极大的增强了空间层次感。
        现以16-1地块设计为例,详解如下(图3):①以符合贴线率和建筑限高为前提,在地块内满铺建筑体量,并置入城市尺度的“庭院”,形成基础空间形态。②细化建筑功能空间,增设多个次级“庭院”以满足日照和通风,并在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形成内外空间交流,达到“围而不合”的初级目标。③结合平面布局,建筑前后,上下局部错动,丰富外部形体和内部空间。④设置屋顶景观花园,塔楼形体内缩变化,以减少建筑对庭院空间的压迫感,更适合人的心理感受。经以上四个设计步骤,产生了“围而不合”的设计效果。
图3:“围而不合”设计解析图
        3.3.2通而不透
        原规划一期为线性街道模式,庭院属于内部空间,公共空间沿街道展开。纵向贯穿整个场地的“山兰路”是一条具象且有红线要求的步行街,它将一期三个地块进行了二次切分,机械的分割为6个狭长的庭院空间,场地十分局促。
        鉴于此情况,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通过空间研究和规划争取(取消“山兰路”红线限制),将一期地块内的“山兰路”步行街进行了空间弱化和分解,强调串联开放式空间布局,既保证了人流通行导向,又丰富了功能内涵。尤其在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庭院内部采用大尺度自然生态景观后,场地整体形成了街道—庭—园—街道的漫游体系,取得了“通而不透”的漫游园庭效果(图4),为现代办公展示空间增添了自然情趣。

图4:“通而不透”设计解析图
        3.4 美学特点   
        庭院式组群内向布局是设计的一大特色,不同于集中型建筑的“雕塑感”,由多座单体建筑围合而成的、各种拓扑形态的庭院,突出了空间之美,获得一种内敛、安静的意境之美。组群内的空间又是流动的,人在庭院中既可停步静观又可漫游赏析,静观与动观相结合,令人有文法中起、承、转、合的感受。建筑形体的不同,又产生了空间大小、明暗、虚实的对比变化,达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
        3.5 物理分析
    通过采光模拟分析,项目一期建筑主要房间采光系数满足《建筑采光标准》要求的比例大于80%;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建筑大部分区域通风良好,场地规划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和冬季室外行走;风环境模拟分析,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米/秒,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景观设计介入后,通过植物配置,有效改善局部热环境,防止污染物扩散。
        3.6 设计中的不足
    事物总是存在着矛盾,设计采用围合式庭院这一合理布局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①某些庭院空间小、高度大,冬季易产生拔风效应,导致风速过快,不利于人员停留;②为保证空间形态,建筑形体变量多且平面限于特定功能需求,如未来改变使用方式,则适应性较弱。
4、结语
        我们提倡的围合式庭院建筑,并非为围合而围合,而是为了寻求建筑和空间的多样性,从而创造出尺度宜人、和谐宜居的生存环境。梁思成说:“我觉得西方的建筑就好象西方的画一样,画面很完整但是一览无遗,一看就完了,比较平淡。 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手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由开头引向一个最高峰,然后慢慢收尾,比较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断研究、探索、创新,围合式庭院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终将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之特征.梁思成文集(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李允钎.华夏意匠.[M].广角镜出版社,1984.
[3]李炜.围合式布局设计探索[J].南方建筑,2003(03):37-39.
[4]郑科.临港新城中心区建筑风貌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09(04):46-50.
[5]陈国太.传统与现代、围合与开放——多元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融合[J].居舍,2017(34):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