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鑫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 上海 200000
摘要:现阶段,建筑工程逐渐呈现出结构复杂化、大体积化发展趋势,有效缓解城市用地矛盾,提供多元化建筑使用功能,同时建筑基础结构的质量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在建筑基础施工中常发生基础轴线错位、不均匀沉降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及后期使用安全。因此,本文围绕建筑基础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进行探讨,阐述问题产生原因,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与施工质量控制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基础施工;质量问题;防治措施;控制对策
一、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
1.基础轴线错位
基础轴线错位主要是建筑基础结构以及上部墙体结构的中线未在特定标高位置保持重合状态,轴线偏差值超过允许范围。如若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基础结构、上部墙体将形成一定的偏心压力。
基础轴线错位主要受到人员或设备因素影响,大放脚尺寸测量精度不足,存在测量误差,无法为基础轴线测量放线作业的开展提供准确参照。测量方式不合理。例如,在采取吊线测量方式,在墙体砌筑环节仅能做到对轴线位置的大体评估,无法确定具体位置。
为预防基础轴线错位问题出现,测量人员提前在外墙角板等部位中放置龙门板、对龙门板进行固定处理,在后续开展槽边堆土等施工作业时,可以减小施工扰动因素对基础轴线位置造成的影响;在非必要情况下,禁止使用基槽排尺法测量横墙轴线,可选择设置中心桩。禁止桩体周边区域堆置材料、分布杂物;定期对建筑基础轴线位置进行测量、校正,将轴线位置偏差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2.基础标高偏差
在基础标高偏差值超过±20mm,表示存在建筑基础标高偏差问题。问题主要出现成因为,没有提前对基础底层进行平整处理、所使用皮数杆等测量工具与邻近基础结构未保持紧密贴合状态,基础层铺灰厚度与长度过大。
因此,在建筑基础结构施工中,必须控制所使用测量工具与建筑基础结构保持为紧密贴合状态。提前检查基础底层情况,标记凹凸不平部位,使用混凝土材料对不平部位进行整平处理。并对基础层铺灰长度、厚度等参数进行测量,确定测量值与相应设计标准相符后,再开展基础标高测量作业。还要定期对基础底部标高进行测量核实。
3.基础不均匀沉降
基础不均匀沉降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没有掌握施工现场地质情况,软土地基等地质问题未得到有效处理。在后续施工中,在地基承受过大荷载时易出现地基沉降、局部沉陷问题。同时,采取的检测方法不合理,地基承载性能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存疑,无法为所制定地基处理、基础结构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保障。
在施工阶段中,必须做好现场地质勘察工作,全面掌握现场地质情况,在勘察报告中重点标注地质问题,如软土地基分布位置、软弱土层厚度、土质成分等等。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合理选择地基承载性能检测方法。例如,针对柔性地基,选择采取静力触探法。针对刚性地基,则采取动力触探法;开展地基监测作业,如若发现地基与基础结构沉降量过大,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4.基础防潮层失效
在防潮层涂抹不均匀、防潮层紧密性过差、施工基面保持干燥状态、所使用砂浆材料稠度不合理时,都将对基础防潮层质量造成影响干扰,在严重时还将导致基础防潮层失效,引发墙皮脱落、墙体松软、墙体开裂等一系列施工问题出现。
针对于此,在基础防潮层施工环节,提前对所使用砂浆材料稠度、基面潮湿程度进行检查,在必要情况下对基面进行洒水保湿处理,清理表面附着的灰尘污渍,禁止使用稠度不达标的砂浆,施工人员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在施工结束后,对基础防潮层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如抹灰层均匀性、砂浆材料与基面的粘黏效果等。
5.打桩质量问题
在建筑基础打桩施工中,常出现单桩承载力过低、桩倾斜度过大、断桩、桩接头断裂等问题。技术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各类打桩质量问题的出现成因、表现形式,针对性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以断桩问题为例,提前检查桩孔垂直度是否达标、合理设定桩体的吊点位置,严格控制打桩速度,定期对桩身垂直度进行测量校正,严格控制打桩锤击次数,避免锤击过度导致桩身断裂。
二、建筑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1.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为提供良好的建筑基础施工条件,减小材料、人为、设计等因素对建筑基础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降低各类突发施工问题出现率,必须做好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材料设备管理。综合分析工程特征、现场情况、设计要求等因素,明确各类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与测量工具仪器的性能指标要求,如水泥材料的品种标号、拌合水pH值与水质要求、各类设备运行效率等。在入场环节,对各类施工材料与设备的规格型号、外观质量进行检查,随机抽取少量材料进行性能检测,对设备进行调试运行与检修。确定材料设备质量达标后,再将其投入使用。
(2)测量放线。根据工程情况合理选择测量方法,配置激光经纬仪、TOPCO型全站仪等测量设备。在施工现场设置控制点,在其基础上构建内部控制网、外部控制网。定期对各项施工参数、施工位置进行测量校正,及时消除外部环境与施工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3)方案审核。将所制定建筑基础施工方案提交相关部门审核论证,提供方案论证意见,对方案进行优化处理,解决存在的设计问题。同时,检查施工图纸是否存在缺项漏项问题。
2.健全建筑基础施工质量监管体系
根据建筑基础施工管理需求,对现行施工质量监管体系进行完善补充,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划分各部门人员的职责范围,明确建筑基础施工质量指标,对质量管理目标进行量化处理,为质量管理与施工任务的准确下达提供基础条件。明确各项质量管理条例的内容标准、管理工作开展周期、具体管理内容、管理流程、常见问题的标准化处理流程等,减小人为主观因素对建筑基础施工质量、管理水平造成的影响。
3.建筑基础施工检测及验收
为及时处理存在的质量问题,应定期组织开展建筑基础施工质量检测工作。同时,为控制质量检测工作量,保证检测结果具有时效性。可选择在工序交接环节,对上一环节施工成果质量进行检查,完成隐蔽工程验收。如若存在质量问题,或是施工情况与方案不符,要求施工班组限期返工处理,并提出技术指导与处理方案。例如,检查基础垫层标记高度、基坑大小高度、桩孔及桩身垂直度。在建筑基础施工结束后,依次由施工方、第三方验收机构与政府监管部门对建筑基础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性检测,处理好各项问题。在确定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后,即可对工程进行验收。
结语:
综上所述,为减小外部因素对建筑基础结构性能质量造成的影响,保证建筑基础施工活动顺利开展。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工程情况,遵循相关施工规范,端正自身工作态度,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同时,灵活运用各项技术措施,重点防治基础标高偏差、轴线错位等常见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孝荣.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
[2]陈桐.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J].门窗,2017(02).
[3]李芳菲.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策略分析[J].价值工程,2013,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