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登奎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4
摘 要:从操作人员、机械、材料、施工方法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地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因素。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安全管理措施,以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精益化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地铁施工;安全管理
前 言: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交通组织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发展地下交通是减少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至今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线路,运营总里程约6400公里,有效地减轻了地面交通压力,方便城市居民出行。但由于地铁工程建设规模大、施工时间长、地下环境复杂、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地铁工程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理论被逐步应用在地铁施工安全管理上,在加强地铁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频率等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1 建设工程中的“互联网+”
“互联网+”实施计划于2015年3月在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实施计划推动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建筑行业)等的融合创新,使产业得到更丰富、更精准、更方便、更智能的发展。例如,在建筑行业,“互联网+”一般被用作信息中心,通过建立信息智能管理平台,整合各种工程信息,将项目的各参与方和施工现场一线作业进行深度的结合,在平台上实现工作结果。在建设项目中,建立并有效使用该信息管理平台,不仅管理人员可以时时通过平台对施工人员、建筑机械、建筑材料以及具体的施工过程进行管理控制,而且一线工人也可以使用平台接受教育培训、技术交底、查看所处作业环境以及薪资发放情况等,用数据信息指导施工作业,更人性、更科学、更安全。
2 影响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的因素分析
2.1 施工人员
长期以来,工程建设中的安全事故大多源于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如果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将对施工现场安全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施工人员是影响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中国地铁建设项目中,大多数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自我安全意识较差,在具体施工期间又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另外,由于地铁建设工程量较大,施工环境恶劣,容易对施工人员的生理、心理产生影响,造成施工人员的负面情绪,这些都是不安全行为的诱因。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地铁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未佩戴相关安全装备,主要表现在作业人员的安全帽、安全带的佩戴上。二是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各项作业。三是施工人员进入危险作业环境时没有做好相应的防护。四是施工人员不了解相关施工工具机械的操作规程,不了解工序必要的本质安全措施,违规操作,盲目蛮干。
2.2 建筑机械
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之一。地铁建设一般规模较大,使用的设备和机械数量多且复杂。一般的小型机具,安装及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管理基本可控。但是地铁施工中经常用到的龙门吊、塔吊或者盾构机等机械设备,安装及使用过程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实际安全管控上难度比较大。机械事故也是地铁施工现场经常发生事故的一个方面,在各种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工地事故之一就是龙门吊倾覆、塔机倒塌等等,这些机械事故一方面是由于上文所述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另一方面是设备本身设计缺陷、使用年限过长、安全装置失效等存在安全隐患造成的。所以做好施工现场的大型设备、特种设备的管理控制也是地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
2.3 建筑材料
整条地铁线路,一般设置的站点数量比较多,建筑量比较大,相应的使用的材料数量也比较大,另外由于各个站点分部的位置、地质条件等不同,采用的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使用的材料种类也就比较繁杂。有些材料是施工过程中的工具性材料,不影响后期工程实体的安全质量,比如脚手架管材,钢支撑等,但是此类材料如果不合格往往对作业人员、作业环境构成直接威胁,影响施工安全;另外就是用于实体工程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结构安全和使用安全。有些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施工成本,或者企业对采购管理不到位,材料购买者就可能购买不合格的材料,质量难以保障,使用后就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因此建筑材料在投入现场使用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检查、检验工作。
2.4 施工方法
地铁工程建设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隐蔽性,很多施工工序都是在密闭或者半密闭空间内进行的。例如矿山法施工、盖挖法施工或者盾构施工等。上述这些施工方法一般工序复杂,施工难度更大,相应的施工安全风险也就更高。矿山法施工:要时刻关注周边土体围岩的稳定性,认真记录沉降、收敛等变形数据,借助数据分析作业环境是否安全可靠,避免坍塌造成人员伤亡;盾构施工:要精确的记录掘进速度、土(泥水)压力、油缸推力、每环出土量、注浆量等等数据,任何数据的异常,都有可能对施工质量或者安全管控埋下隐患,比如出土量突发异常,就有可能是作业面上部土体已被掏空,继续施工极有可能造成地面发生塌陷,危及地面构建筑物、车辆及行人的安全,有关地铁工程施工造成地面坍塌事件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保证这些隐蔽工序施工安全可控,也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3 “互联网+”在安全管理上的应用
3.1 施工现场人员管理
以成都地铁19号线二期工程土建7工区项目部为例,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利用广联达数字项目平台,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的管理。在人员进场后,利用平台的劳务管理系统,第一时间进行实名登记和岗位录入,之后系统就会根据该人员的各类信息和岗位提醒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活动;利用系统的培训考试功能和手机APP,管理人员可以向该人员推送入场教育培训教材,技术交底文件以及专项教育培训资料等内容,并且可以完成相应的考试,方便高效的完成人员培训,提高作业人员技能和安全意识;另外系统还具备在岗人员统计、人员出勤统计、工资管理、大数据疫情防控等功能,充分发挥“数字劳务,万‘务’互联”的优势,让安全管理一目了然。另外,在施工现场安装实名制门禁系统,未在劳务管理系统进行实名登记或者未经入场教育培训合格的人员无法通过刷脸认证进入施工现场,有效避免了由外来人员私自进入现场导致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施工现场安装高清人脸识别摄像头,通过可视化的管理系统,实现施工全过程全员监控,做好人员行为管理,及时发现作业人员违章作业,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避免事故发生。
3.2 建筑机械管理
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施工现场的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机械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利用平台的机械设备管理系统,从设备进场开始,建立统一的设备档案;门吊、塔吊等特种设备,从安拆方案、产权备案、安装前告知、设备安装、第三方检测、办理使用登记及使用过程等方面逐步形成管理文件,便于后期检查和维保;塔式起重机安装起重机械安全监控智能设备,对塔机作业过程中的起重量、提升高度、大臂倾角、幅度、角度、制动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控,采集设备运行状态、预警、超限等信息,实现塔机实时信息与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提供塔机超载实时预警及保护控制、塔机防碰撞预警等功能,当塔机带病工作或出现操作工人违章操作、误操作等情况时,系统会立即报警提醒,必要时系统会自动切断塔机的电源,阻止事故的发生。
3.3 建筑材料管理
“互联网+”信息平台对建筑材料的管控,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质检环节上。从材料采购开始,首先要选择一家供货资质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查询的合格供应商,其次对于进场的材料,需要按规定进行试验检测。利用平台质量检测监管系统,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材料检测和试验管理。送样前,用手机APP为试件生成二维码标识,将二维码随试件一起送至检测机构,待检测完成可以直接在系统里查看该试件的检测情况,生成检测报告,材料是否合格也就一目了然了。
3.4 施工过程实时控制
施工过程的实时控制,一方面包括前面所说的通过可视化系统对人员的行为管控,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作业工序的实时监控。例如对塔机作业的监控,就是基于互联网以及安装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物联网系统,通过在现场塔机上安装起重机械安全监控智能设备,实现实时监控、信息传输和控制的操作要求。在盾构法施工中,盾构掘进监控系统能够将各种掘进参数传输到信息平台,供操作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参考,为研判盾构施工安全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信息平台建立危险源报警系统,采用互联网、GPS等信息技术,对现场可能发生的交叉作业危险进行报警,特别是在地铁铺轨作业与机电安装或装饰装修作业同时进行时,实现预警和智能防控功能尤为重要。
从上述“互联网+”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可以看到,“互联网+”在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发展和应用,但在工程安全生产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工程安全行业还需要全面推进技术发展,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程建设智能应用的开发。企业应该加大信息化施工投入,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兴安号召,确保“互联网+”技术在工程项目中能够广泛且深入的应用,为工程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欢.关于“互联网+”在地铁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探索与应用[J].市政技术,2018(5):239-241.
[2]王金龙.基于“互联网+”概念的地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分析[J].山西建筑,2016(2):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