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4期   作者:陈汉英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目前小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陈汉英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横山镇中心小学 广东 肇庆52634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目前小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推进改革重要的模块之一。德育教育渗透的含义是在学生所学的科目中,把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而语文这门学科是学生实际运用最为广泛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字: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新课改;
        一、引言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在逐渐的发展,在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都十分有限。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踏入校园生活的第一站,所以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新课改下教育的新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需要语文教师通过该改善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书本上的内容渗透德育教育。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中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研究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小学语文中对德育教育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对德育教育的渗透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部分教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并通过不断的练习,能熟练的掌握,就是成功的教育,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并没有太重视。其次部分教师授课时,报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教学,以这样的心态去教学,自然对德育教育的渗透没有良好的帮助。
        (二)教师自身对德育教育实施的方式不清楚
        德育教育是让教师结合书本内容的同时,能够适当的融入对学生思想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课改的实施后,因缺乏经验,很多语文教师对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并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思想的教育。甚至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语文课堂成了思政课,而出现这样的现象,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显然不够完善。所以如何适当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语文教师所需要注重的问题。
        (三)教师自身的素养不够
        教师是学生生活上,以及学习上最重要的榜样,如果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自身并没有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学生自然不会对教师所讲的德育教育有所重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不能迟到早退,但自身在学校中迟到早退,显然会使教师所说的话,没有威信可言,也没有在课堂外以身作则,学生也不会对教师所讲的德育教育很好的实施到生活中。所以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学生德育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
        (一)通过学习文字词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课本中,教会学生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汉字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对学生的汉字学习当中,在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文字的字形、字体和个人文字特色的联系,以此来推动学生汉字的读写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仁”、“孝”、“礼”、“信”等文字时,可以向学生普及文字存在的历史典故,让学生通过典故的学习,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使学生能够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熏陶。如:“孝”字的典故,可以向学生讲解二十四孝的故事。汉文帝在母亲生病时,彻夜不眠的照顾和服侍母亲。

传闻薄太后生病,病了足足的 三年,但汉文帝仍是每天在目前身边侍奉,汤药也是亲自品尝过后才给母亲食用,因此汉文帝的孝行为后人广为流传。向学生普及文字相关的典故,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汉字时,能够更有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了解文字背后深刻的含义,使教师在语文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无形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二)灵活运用课本文章
        小学语文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仔细筛选后,较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文章。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都具有实用性和思想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结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进行,对课本进行阅读赏析,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中的道理,并把课文中的道德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因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讲解的方法,将文章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并感兴趣的语言,来进行讲解。例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中《掌声》时,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可能对于其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文章内容表达出来。如:英子在以前上课时非常的安静,不愿与其他的同学交流,因为腿上有残疾,所以并不想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走路姿势。但是当她在全班的注视下,上台发言时,学生们并没有对她的残疾报以恶意的态度,反而是用掌声去鼓励她,激励她,通过这个掌声也使英子逐渐的有自信和开朗起来,小小的掌声很简单,但是有时候你的掌声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鼓励作用。所以在生活中,学生们首先不能对残疾人有歧视的态度,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掌声来对家人和朋友予以鼓励,在激励他人的同时,也能够让自己成长。通过对文章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更为了解文章的所传达的思想,并增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课堂时常有限,要想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定时的开展关于德育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学生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教师可以开展有关“捡垃圾”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入真实的大自然中,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包括自己通过活动,所听到的大自然的声音是否跟课本上所描述的一样美好,以及随意制造垃圾对大自然的影响。并根据学生的阐述,向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乱扔垃圾对自然破坏的严重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从自身做起,关爱环境,保护环境,并懂得尊重每天清理道路的工人们。学生通过课外的实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所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所以为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表率,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教师的道德,学生立好表扬。教师在上课时,要爱岗敬业,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要走下课堂,融入学生之中,聆听学生的语言。小学生的思维正在发展,所以很容易把对教师的热爱转化成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把教师的道德标准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使其能够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学生在生活中要懂得讲文明、讲礼貌,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见到学生之后也要主动的打招呼,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杆,使学生不断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结语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自我行为最为重要的时期,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要以新课改的目标为准则,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其次实现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一方面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并定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两种方式,实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温彦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78.
        [2]陈梅芳.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