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兰芳
柘荣县楮坪中心校 福建省宁德市 355300
摘 要: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并且走进了小学课堂,教学上最常用的是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对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偏差,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本文将对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变化、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意义;问题;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信息技术被引进小学,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语文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情境教学,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被引进之前,教师都是在黑板上讲课,教师用板书将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则对着黑板,拿着课本做好笔记。信息技术的引进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运动多媒体进行教学,省去了写板书的环节,讲授的知识直接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多媒体课件在带给学生新鲜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吸引着他们跟随老师进行课堂学习。课件的运用使教师省略了板书的环节,节约了时间,可以更多地来给学生讲授知识,或者与学生进行互动。[1]
(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习积极性
受“黑板教学”的限制,教师在板书里呈现的东西只限于文字,或者再加上简单的图画,内容过于单调、枯燥。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大大丰富了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展现的知识。教师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对知识进行扩展,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延展,可以利用生动的影像、图画,将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让学生不再感到抽象,觉得难懂、难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古代诗词、文章的时候,学生对晦涩、深奥的古文常常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将古诗文所展现的情境利用动画进行再现,让学生能够置身较为真实的情境中,去理解作者当时的遭遇、心境,即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心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容。
举个具体的例子,教师在讲授《己亥杂诗》时,可以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作者辞官时的心情利用小动画展现出来,并配以诗朗诵,让学生切身体会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心情,并跟着诵读,这样就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加深记忆。
(三)有助于教师开展情境教学
不同于传统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教师提供各种情境,教师还可以开拓其他教学方法,利用视频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新体验,将传统课堂不能实现的效果,全部展现出来。
例如,在教授《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大自然中的声音真实地呈现给学生,开展情境教学,这种有趣的形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二、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出现的问题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偏差,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过高、不能有效整合资源、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等。
(一)对信息技术依赖程度高
信息技术的过度运用,导致教师使用黑板的频率降低。要知道,有些知识并不适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写汉字时,教师在黑板上的一笔一划,学生都能跟得上,写在黑板上的汉字,横折撇捺都有其美感,而多媒体展示出来的汉字比较刻板,也不能给学生以书写笔顺上的指导,对学生的汉字书写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另外,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在课件中加入动画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长此以往,学生遇到此类情境的问题,就会只依赖于看教师在课上展示的动画,不再动脑思考,抑制了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
(二)不能将网络资源与课本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大多是将课文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课件是在对基础知识进行一定扩展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但是,很多老师只是从网上搜一些内容,复制粘贴到课件里,并没有结合课本对网络内容进行精心挑选,将课本完全抛在一边。学生上课对着成段的文字,也没有时间去翻课本,导致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与课本脱节。对于信息技术的过度运用并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在课本上找不到,没听懂的学生也无从再次进行回顾、复习。时间一久,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就会减少,影响上课效果。
另外,教师上课时只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听课时没有时间翻阅课本,如果听懂了就更不会再去翻课本,使课本失去了价值,而一些字音字形方面的知识,是需要学生回归课本的。这种用课件直接代替课本,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并不利于学生扎实基础知识,也使课本存在的意义被忽略掉了。
(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我们反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也是为了能够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也能够用心,例如使用动画、插画,将知识尽量变得生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注意力是能够被吸引的。但是,任何事情重复久了,新鲜感就会流失。学生每天上课都面对他们已经很熟悉的课件教学流程,即使偶尔有个视频、动画也只能暂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听课的情况。而且信息技术的运用仅用课件这一种方式来展现,也显得教学手段太过单一,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进行全面利用。也忽略了我们平时常用的一些教学手段,比如分组讨论、复现情境等等。
三、针对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的策略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在解决策略上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要合理利用,避免过度依赖甚至滥用。学校在引进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后,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帮助教师正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作为补充,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而不是仅依赖它以致忽略课本或者其他教学手段,促使教师适度把握利用的程度。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或者有必要借助黑板板书来完成的学习内容,教师就不应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授,而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借助黑板来教学,以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授学生需要会写的生字内容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将汉字书写出来,相比动画效果,学生更能直观地看见起笔的位置、下笔的力度及字的结构等,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将课件与黑板教学相结合,也能避免学生对多媒体产生的厌烦感,更能提高听课的热情。(二)将信息资源和课本知识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得到的教育资源一下子丰富起来,教师要能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并将之与课本知识进行整合,而不是一味地复制、粘贴,或者对知识进行无限扩展,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这样讲授的知识才能符合学生能接受的程度,才不脱离课本。[3]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的资源更利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要善于利用,不要认为利用了信息技术本身就丰富了教学手段。可以将多媒体课件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例如在进行情境教学时,教师展现完动画之后,可以让学生来进行实际模拟。例如,在教授《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案例,利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看完动画后,可以联想自己在生活中,从哪些事件上体会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结语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总体上利大于弊。它对传统课堂的改革,对现代教学的促进,意义不容忽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需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造成过度依赖或者浪费资源的问题。我们应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资源,将其与课本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出发,探索丰富的教学手段,促进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使信息技术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小仙.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9(15).
[2]白炳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4):189-191.
[3]董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 中华少年, 2018(2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