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运用好朗读,语文教学更轻松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4期   作者:赵灵玲
[导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赵灵玲  
        (湖南省邵阳市三八亭小学 湖南 邵阳 422000)
        摘要:朗读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各个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自己修炼好声音,练好朗读,还必须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让朗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魅力。
        关键词:教师练好朗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作为语文教师,把朗读练好,不仅能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提升写作能力,同时还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轻松有趣。
一、教师怎样练好朗读。
        为了让大家更简单地把握好朗读的方法,我从两点加以阐述:
        1、加进感情。也就是先弄懂意思再体会感情。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其中一定要饱含朗读者的思想感情,
        2、注意变化。主要是虚实、高低、节奏、留白等的变化。
        (1)虚实的变化:正常的朗读声音应该是饱满而实在的,既声带要振动有力,但在表现极度兴奋,极度恐惧或者极度虚弱时以及在情绪失控表现反常时,可以在声音很实在的语流中采用气多语轻的虚声。虚声是控制声高以气为主,发出一种声小气多类似耳语的声音。朗读时的嘘声不能完全是气,而必须用较多的气来托住声音,并且仍要求字字清晰,吐字如珠。比如朗读林清玄的《与时间赛跑》中“他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也可以用虚声。
        (2)高低的变化:如朗读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上来”和“悲白发”一个声音可以高一点,一个就要将声音读得低一点。
(3)节奏的变化。节奏快慢的变化,可以朗读更具起伏感,也更有利于朗读者把握文章的情感,用富于变化的声音让让听众捕捉到文章的内在情感。节奏的处理要做到快慢要交措,变化要突然。如朗读朱自清的《春》:读到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一段要渐渐加快语速,而读到“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时就要渐渐放慢语速。
(4)朗读的留白:留白的目的是为情感服务,通过留取的空白给作品以生命的张力、情绪的空间和灵动的韵味。如朗读诸葛亮《出师表》朗读“庶(shù)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内容节奏加快,读到“还于//旧都”时,还于和旧都之间可以多停歇一会,心里有个回旋的时间。
二、教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朗读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朗读,让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只要用心钻研教材,在朗读运用中做到这两点,就能发挥好朗读的功能。
(一)做到朗读方法的多变。
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到这几种朗读方法:范读、默读、齐读、小组读、指名读、自由读、开火车读、对读(分角色)、领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在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中根据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将这几种方法配合着,交替着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灵活度。
(二)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大家着力与分析理解字词落实,质疑探究,品味欣赏等各个环节而忽略了“朗读”作为基础打底的重要性,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更要追求朗读教学的诗意美。

设计朗读教学要富有诗意,更具有美感,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单一的让学生读起来,而没有进行朗读指导,可能只是教会学生“念”书,所以我们要力求用创新的手法来引领诗意的课中活动。
        1、问题先导理解读:这一方法适合提问后的朗读。如四年级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第四段的内容。这一段讲述的是女娲补天的过程。让学生默读前可以提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女娲补天时做了哪些事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更有利于课文内容的快速理解。
        2、体会领悟展现读。适合重点段落(精选练点)的朗读训练。理解句段后再读就要比先前有更深的体会,让学生“把文章读在脸上。”从声音中可以听出你对文本的理解。如教五年级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读课文最后一段。在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后,“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就能读到内心深处,比之前的朗读在情感的把握下就会完全不同。

        3、传情达意表演读。适合童话故事、人物对话等。朗读时可以要求学生带动作读,进行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其他学生当导演。如教一年级上《四季》雪人大肚子一挺,我就是冬天。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做挺肚子的动作,更增添形象感,在朗读和动作的进行中,增添语感和具体语言的表达能力。
        4、内化考验积累读。适合要求背诵的段落。将重点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如教五年级上《圆明园的毁灭》。将要积累的词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
        5、调换词句对比读。适合重点品析的词、句。通过词句的调换,达到训练的目的,体会词语的准确,体会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密码。如教四年级上《走月亮》将原文和教师自己写的片段比较读,在对比中提升语感,提升写作能力。
 
        6、推进情感复沓读。这种方法适合文章的中心句或情感充沛的句子。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一次一次地引导孩子们复沓读。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复沓不应牵强。还要注意选好复沓读的“点”,如《站起来》的教学。教师选好对男孩坚强不屈的描述的段落作为复沓点。先引导练习说话想象所有在场的人对男孩倒下去后的猜想。再师生合作读,读完后,带着对读的体会,再一次练习说话, 这是16次的(      )在这反反复复的倒下去又站起来之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男孩?最后带着理解指导朗读(男生读 女生读 齐读)。
        7、变换版式清晰读。把文章变换成诗歌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朗读与思考。如教统编版六年级上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将第一、二自然段变换成诗的模式,学生读起来更清晰,也更容易发现文中的写作秘密。
        8、感知语言想象读。适合画面感很强的句段的品读。
        如:《少年闰土》第一段中关于环境的描写,让孩子们想象画面读,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9、开扩视界拓展读。适合文章的资料补充。如教学《生命、生命》后作者杏林子有关资料的补充,教学《观潮》后的《听潮》的作品赏析。教学《迟到》后《爸爸的花落了》的引读等,
        10、创设情境配乐读。文学作品有的深沉、有的激昂、有的轻缓,有的侧重于抒情性、有的侧重于叙述性、有的侧重于说理性,所以背景音乐的选择要根据文章性质的不同来选择。比如:《天净沙·秋思》的朗读教学可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创设意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各个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自己修炼好声音,练好朗读,还必须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让朗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魅力。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致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
(2)何美秀“谈谈朗读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1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