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升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4期   作者:林科
[导读] 新课改和新高考的改革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林科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新课改和新高考的改革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2017年的新课改和高考题型中可知,现代文阅读基本分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1]。此三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契合新课改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理念,考查学生的思维、鉴赏、分析等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新课改倡导的“整本书阅读”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要求[2]。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论述内文本专项训练、名著群文阅读实践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活动等三方面入手,旨在发展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方法
引言:
        新时代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能与时俱进,针对近年来的高考题型把握住现代文阅读命题特征,针对现代文阅读中的考点来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探究,以此强化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除此之外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中选择的文本材料范围跨度较广,这也对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做了阐述。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亟需教师能结合新课改、核心素养等要求作出改变与创新。
一、加强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论述类文本是现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多且经常占据第一篇位置的阅读文本,其因逻辑性较强,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分析要求较高,因此其也是现代文阅读的重难点内容,其考察着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素养”。因论述类阅读文本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论证翔实,对于此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就需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结构并把握论证方法[3]。以此强化高中学生对于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1.整体感知文本结构。
        论述类阅读感知文本结构的第一步即是从标题揣摩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第二步是初步略读,熟悉文章,理清每一段落的大意;第三步是精读后找出文章的关键句子,归纳总结文章大意;第四步是整合信息,并开始解题[4]。
        比如以部编版必修一思辨论述类文章《劝学》为例。学生首先从“劝学”中就能了解标题和作者的观点是“学习”;第二步略读熟悉文章后,学生能将文章分为四段,即“学习的环境和必要性”、“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学习也有方法”、“学习目的”等;第三步学生精读后,发现“学不可以已”贯穿整篇文章,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因此学生在整体感知后,按照步骤一步步来,就能很好把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以此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重点掌握论证方法。
        论述类文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来组成。因此把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解答,即需要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了解论证方法。
        以部编版必修一《师说》为例,学生在第一步把握整体感知文本结构过程中能了解其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随后学生开始寻找并分析文章提出的论据,有“孔子从师”、“李氏子蟠从师”等论据;再后学生开始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使用的论证方法。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等可知是对比论证;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到“师者解惑”等,分析是下定义的论证方法;从“圣人无常师”后引用孔子可知运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
        学生重点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论证方法,以此也就掌握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解答的关键点。
二、组织名著群文阅读实践训练
        文学类是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点之一,大部分文学类阅读赏析都是以小说或者散文为例。比如2017年全国卷三的《留住乡愁》;2018年全国卷三的科幻小说《微纪元》;2018年全国卷二的《有声电影》等等。

提升文学类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这也是新课改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能力之一,群文阅读作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一,旨在引导学生从议题内容、文本比较中感知作者思想观点。
1.精心挑选议题内容
        群文阅读的定义即是以一个议题、多个文本而开展的阅读教学。因为“议题”是关键。议题的选择要契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能从议题入手去展开讨论。因此议题的选择要能激起高中学生的讨论兴趣。
        以部编版必修二的文学类文章为例,教师选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并选择议题将两篇文章联系起来。一般来将群文阅读文本在3-4篇为最好,但因教学原因,故只选用两篇。两篇文章皆是“借景抒情、情随景动”,为此教师可提出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朱自清和郁达夫在文章中一个写荷塘月色,一个写桐庐桐君山和严子陵钓台的美景,那么两篇的感情基调差异在哪?每篇文章用三个词语概括该如何概括?”等等。
        借助于探究性议题,学生们的求知欲也被激发出来,在阅读完整篇文章后并试图从这些景物描写、写作背景和优美字词句中感知到作者的情感,在深入理解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也提高了高中学生解答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2.有效开展对比阅读
        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中,在合理选择议题内容和确定文本后,即可引导学生将文本进行对比,找寻阅读文章的的相同点和差一点,引导学生从情感、写作手法、体裁、结构等进行进一步对比鉴赏。在对比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以部编版教材中择选的名著小说来看,以“悲剧”为点,其悲剧文章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牡丹亭》。为此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篇阅读文本的区别。同样写“悲剧”,这些文章又有何异同点。学生们对比分析后能了解《哈姆莱特》悲在“理想破灭、壮志未酬、尸横舞台”;《窦娥冤》悲在“窦娥的不幸命运”;《牡丹亭》悲在“主人公为情而生、为情而亡”。
        学生细细品读文学类名著文章,进而能在对比分析中了解到多个文学作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找寻几者之间的联系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和阅读水准。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活动
        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背景下,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渐渐演变为了由新闻报告等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此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做了阐述。目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还处于发展阶段,其文本资源也略显不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来加深学生的熟悉感,随后再带领学生一步步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技巧。
(1)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非连续性文本是指有图片、图表、文字、清单等组成的文本,其考察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在生活和教材中多加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弥补学生的陌生感。如以部编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实用类文本为例,教师可自主开发资源,将“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些段落设置为“雏菊花怒放”的图片;“地下室、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等即可以“图表”的形式整合。学生们则从关键的几句文本和图片、表格中推测奥斯维辛发生了什么。这样学生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技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技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一步步展开。比如在有图表、文字的文本中,学生需要分析图表的数据、读懂文本的标题、整合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然后综合归纳得到最终结果。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现代文阅读的三类文本针对性开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以此使学生在面对此类题型时游刃有余,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阅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牛思萌.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常永芬. 晋中市左权中学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4.
[3]靳一鸣.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周宓. 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