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4期   作者:陈灿
[导读]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教育不断追求创新与改革,
        陈灿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7

        摘要: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教育不断追求创新与改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众所周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自身极具特色与优势,并且堪称为高校品牌形象的一大典型代表,能够全面推动和促进新时期高校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升级。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一些科学化、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引言: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创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也在积极追求完善与升级[1]。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来讲,新时期虽然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与提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弊端亟待解决。并且许多高校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整体工作还是缺乏一定的高度重视,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与投入。客观而言,在新时期“终身体育”教育概念和体育精神的指引与感染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全面建设与发展,能够让同一所高校的师生们发自内心的产生责任感、荣誉感与认同感。与此同时,在优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形势下,各高校还能够形成一种优质的体育文化氛围,进而有效实现环境育人的新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全面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
一、解析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概念
        从概念上来讲,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通常是指在高校日常生活大环境下,以积极培养和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精神和体育爱好为主体目标和形式的一种优质文化活动。其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且是由高校师生以及高校其他体育工作者们共同维护、共同建设的一种优质文化氛围[2]。
二、解析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两大问题
(一)高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总体意识较为淡薄
        客观而言,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首先,大部分高校虽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内容与开展具体情况,然而却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总体意识较为淡薄。并且高校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所投入的资金力度也比较匮乏和滞后,结果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较为缓慢且缺乏科学化、合理化引导[3]。实事求是讲,新时期,高校体育中的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竞赛以及课余体育锻炼等都会对高校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与步入工作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培养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现阶段许多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上述各项工作的重要性,结果导致高校对校园体育文化缺乏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整体质量差强人意。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缺乏地方特色内容千篇一律
        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我国许多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习惯于照搬和模仿其它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方案和建设内容,结果导致内容上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并没有结合自身学校基础设施、师生结构、师生不同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需求,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等不同差异去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4]。此外,新时期大环境下,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根本无法顾及到每个高校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是仅仅注重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开展与组织,这对于全面培养大学生体育爱好与展现大学生个性而言远远不够。


三、新时期有效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四大措施
(一)应不断革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新时期想要有效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首先高校就应当全面革新和升级体育课程体系,并且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素养和整体水平。体育课程无疑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与基本组成部分。客观而言,体育课堂涵盖了看得见的“显性课堂”以及看不见的“隐性课堂”。在日常体育教学实践中,高校应当不断深化、完善和创新“显性课堂”,也必须要加强对的“隐性课堂”的重视和关注。高校体育的“隐性课堂”应当不受地点、时间等客观条件的约束,应当让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一个整体,并且联手为高校师生创建一个优质的体育活动、锻炼、竞技空间,以及优质的体育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而达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最佳效果。
(二)完善高校体育软硬件等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由于高校扩招态势日趋明显,结果导致大学生数量不断的增多,在客观上让高校体育软硬件设置的供应有些“力不从心”。比如说,体育运动场地以及各种体育器材、体育设施无法满足更多数量学生的日常体育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校园体育软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与升级。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与有效推进创建优质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也必须要加强对已有体育场地、器材和设置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维护和充分利用,进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与贡献。
(三)借助学生社团来全面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高校的学生社团堪称为高校最为活跃且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学生集体组织,学生社团具有一定规章制度并且能够让志同道合以及兴趣相近的大学生们有机结合在一起。高校在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和利用学生社团去有效弥补和提升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各种不足。例如,当前阶段许多高校拥有足、篮、排三大传统体育社团,同时也拥有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散打、武术、轮滑等不同体育社团。这些社团能够在平时积极组织各类体育活动,比如说体育比赛、体育训练、体育讲座以及各类比赛的观赏与学习等。与此同时,也会进行一些走访活动以及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为高校大学生们的体育文化推广与宣传提供了优质的交流互动与教育平台。鉴于此,高校必须要全面支持和鼓励体育社团的日常工作,并且要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创新化管理,进而加大社团影响力和宣传力,让其能够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四)依靠校园媒体全面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除了上述三大有效策略外,高校想要全面发展和推广优质的校园体育文化,仅依靠体育部门的单一力量显然无法达到最佳水准,还应当与高校各大部门进行全面合作,比如校团委、学生会等,并且应当充分发挥出校园媒体的先进优势,借助广播、海报、校刊、标语以及多媒体视频宣传等各种方式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宣传力度。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全民健身的强大宣传声势与舆论导向,让高校全体师生员工们能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识到体育文化以及体育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激发自身体育兴趣与体育参与热情,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支持与拥护。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新化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在具体建设实践过程中,各高校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力争寻找到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建设策略与方式。一方面有效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全面提升,一方面全面展示高校校园形象,力争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翠苹.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探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01):39-42+49.
[2]吴洁.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理论月刊,2008(06):87-89.
[3]刘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2(08):236-240.
[4]丁立,李全志.浅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内江科技,2012,33(11):72.


作者简介:陈灿(1988.10-),男,土家族,籍贯湖南,讲师,硕士,海口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体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