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雅瑛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烹饪学院 甘肃酒泉 735000
摘要:语言不仅仅用于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也在传递着文化,这也是文化经历漫长历史进程而不会衰落的根本原因,更是支撑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英语是我们所熟知的语言种类之一,在发展进程中,其中一些表述方式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而发生了很大改变,同时英语也令一些不将其作为母语的地区的民族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对我国而言,随着和国际社会交流的逐渐深入,英语的作用越发凸显,当前英语在我国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外语存在,其更是相互传递文化的方式和手段。各高职院校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特性,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英语,并懂得如何使用英语。基于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现代文旅专业群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培养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文旅专业群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前言:对于高职院校文旅类专业而言,英语是其必须涉及的一门语言,而在使用英语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背后的文化,这也就要求开展英语教学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而文旅类专业本身对交际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从文化入手培养交际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开展英语教学,更容易让学生融入到英语背后的文化当中,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而这也对相关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现代文旅专业群的英语教师,一定要懂得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才能采取相应手段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进而使学生真正得到提升。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种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顺畅交流的能力。关于具体的概念解释起来较为复杂,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做了很多研究,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进行交流,同时能够完美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要包容、理解对方的文化,更要善于使用相应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可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非常多的构成,而且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着相应的要素分类,但大多数都和认知、情感、行为等内容有关[1]。另外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态度、知识和技能等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这项能力不仅可以应用在国际社会,对于我国也同样适用。对高职院校现代文旅专业群的学生而言,其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需要对英语进行应用,必然会涉及不同的文化,这也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进行顺畅交流,并且可以利用这项能力推动自身的良好发展。
二、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原则
首先是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文旅专业群的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第一应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既能掌握英语知识,同时又能理解英语文化,而且学生还要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文化上实现思维在我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的转换,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态度,随着我国和国际社会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些文化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同样也有很多缺陷,我们在面对这些文化过程中一定要带着正确的态度。就文旅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接触英语文化,而此时应该如何看待英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态度,克服民族中心的思想,将目光集中到英语文化的优势上,这样其思维才更容易实现从我国文化到英语文化的迁移。第三要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核心是交际,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教学停留在课堂,要让学生真正对其已掌握的理论内容进行实践。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去锻炼交际能力,这样其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才会不断增强,而且也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会英语文化。
其次是培养原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院校文旅专业群的英语教师应从以下几项原则出发:第一是系统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渗透英语文化,同时还要注意所渗透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之前就是要编制一个完整的教学大纲,然后根据大纲来向学生传递文化,这样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才会更清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才会因此获得良好培养。第二是相关性原则。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而我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所了解的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少涉及英语文化的内容,而且和英语文化有关的教材也非常少,因此相关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要对此提高重视,并丰富相关文化教材,为学生了解英语文化提供了参考[2]。第三是对比性原则。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点,也有很多相同点,有些内容是可以互相渗透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这种特点,让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以加强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
三、群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分析文化差异、避免错误理解
以美国为例,最开始美国只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其在语言上和英国相同都是非常标准的英式英语,但后来美国开始独立,而且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以及和本地土著交流的逐渐深入,标准英式英语已经难以满足交流需求,因此很多新的词汇被发明了出来,而且发音也发生很大改变。
比如当前美国有27个州的英语发音都和印第安人有关,虽然说美式英语以英式英语为基础,但美国随着不断发展,在其语言中吸收了大量词汇发音,发音的变化既和印第安人有关,又和大量被贩卖至美国的黑人有关。另外美式英语中出现了很多英式英语不存在的内容,对高职院校文旅专业群的学生而言,学习英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同时对这种差异也要正确理解。对美式英语而言,随着美国黑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其中一些只有美国黑人才会说的词汇也在结合到了美式英语当中,比如cool潇洒就是原本不存在的词汇。另外学术界对美式英语进行研究时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前很多美国黑人使用的英语,最开始只是用在早期的是黑奴之互相沟通或者黑奴和奴隶主沟通说使用的一些特殊词汇,这些词汇都令美式英语变得特别丰富。美式英语中还融合了很多其他国家的词汇,比如小甜饼cookie、小河kill等词汇就来自荷兰语,垫高的人行道banquette、带馅煎饼beignet等词汇来自法语,长沼bayou、奇努克风chinook、南瓜sqiash等来自阿拉伯语,诸如此类的词汇还有很多,这也是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不同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去了解美国文化和英国文化,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这种文化差异,而作为文旅专业的英语教师,其自身也要了解这种文化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其传递给学生,避免学生对相应的文化产生错误理解[3]。
(二)拉近不同文化、对比不同文化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以及语言的融合都有很大关系。对我国而言,文化和语言的融合开始于秦朝统一中国,然后随着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和文化。所有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都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说当形成以后很难再有外部因素能够对其进行改变,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同样如此,另外除了这种相对固定的特征,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包容性,也就是说会为了适应新事物和新社会而稍做调整,比如可以调整有些词汇或者融入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内容,而其中有些内容是可以互相交集的。比如中文中的驴和英文中的ass,意思相同引申意思都代表着愚蠢;又比如鸽子象征着和平,而英语中的dove也同样象征和平。除了这些相同点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中文中的龙和英文中的dragon,我国的龙是神兽代表着富贵吉祥,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英文中的dragon代表着残暴贪婪,又比如中文的狗和英文dog,在我们的语言和文化里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但用狗形容人或者事物就会带着贬义,而英文中的dog无论从字面意还是形容方面都代表着正面含义,比如会用you are a lucky dog来表示赞叹。另外在我国的语言中也吸收了很多英语中的词汇,这些词汇和很多方面有关,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沙发,其缘本就是英语中的sofa,还有咖啡、浪漫、克隆、脱口秀等英语词汇。有关汉语融入英语词汇大多使用的方式都是音译,但在这个过程中依据的是汉语的音节和使用习惯,另外也有很多汉语被应用在英语当中,比如馄饨wonton、功夫kung fu等。这些内容都证明了文化和语言的背景不同,其具备的色彩也不相同,但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和语言可以互相交叉和互相渗透,因此高职院校文旅专业群的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时也要认识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比不同文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应文化的理解。
(三)紧抓英语的语言特征和思维习惯
英语的习惯和汉语略有不同,比如新闻稿件、商业信函、文学作品等比较正式的表达时,撰稿人一般都会在表述时使用非人称,这是因为在欧美国家的思想里认为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非常大,而我国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可以决定客观事物,因此我国的语言表述都是以人称为主,在这方面代表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4]。这一点是英语和汉语最大的不同,另外我们在表达事物时通常会使用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英语国家的人在表达事物时通常都非常直接,比如对人表示感谢时会直接说thank you,而被感谢的一方通常都会欣然接受,而我国在面对对方的感谢时通常都会说过奖等表示谦虚的话语,这一点也是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上最大的不同之处。而学生在使用英语过程中,必然会受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利用中文习惯去使用英语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难以避免,但为了不因为差异化的思维习惯造成对文化的错误理解,学生需要尽量克服中文习惯的影响,从英语文化的角度出发短锻炼交际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英语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一种语言,学好英语不仅对个人发展及其有利,而且还能促进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入交流,进而推动我国在新时期的良好发展。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提升英语水平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而一些和英语关系非常密切的专业,比如本文提到的文旅类相关专业,其在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过程中还可会涉及英语背后的文化这就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文旅专业群的英语教师,其自身要对文化有一定了解,然后将英语文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英语文化,并学会如何迁移思维,以此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钟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9(10):37-37.
[2]戴文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7,32(1):267-267.
[3]武彬彬.浅论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7,02(19):88-89.
[4]黄荔青.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基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的思考简[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1(5):16-19.
[5]王旭.“课程思政”形式下的高职英语思政教育创新[J].国际公关,2020(11):105-106.
作者简介:阎雅瑛(1983.03–),女,汉族、陕西石泉,讲师,本科硕士,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烹饪学院,旅游英语、英语文学方向。
本文系2020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视阈下高职现代文旅专业群‘五阶四旅三共享’模块化课程体系变革与创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A-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