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惠春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山中心小学 广东 惠州 516300)
摘要:新课标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其能力包括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阅读、数学应用、数学探究能力等[1]。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提过“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足以说明数学语言即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在多媒体技术霸占教育课堂的新时代,数学教师要把握住多媒体在数学阅读教学中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率,增强阅读意识,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
关键词:数学阅读教学;多媒体;优势
引言:
数学离不开阅读。当前不少小学生顽固地认为数学与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关,而阅读是语文的学习[2]。此种思想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学生出现标题理解错误、公式运用错误等等问题。学生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能有助于学生正确解题、正确理解题目意思,进而在正确判断、分析、推理的过程中解答题目,因此数学阅读是解题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呈现。
一、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阅读效率不高。数学教师提醒“解题第一步先读题,读题百遍其义自见”。但是数学题目条件较多,符号较多,学生往往只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就开始急躁地下笔列公式解答,经常看错条件或陷入陷阱导致解答出错。而借助于多媒体图文并茂、影音视频丰富多样的优势,就能有效改善这一点,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千克、克、吨》中,学生对于“克、千克”的了解比较深刻,在教学时教师能运用尺、书本、鸡蛋等小物体来生动阐释“克”的概念;“千克”教师也可用桌子、人体来阐释,但是对于“吨”的概念学生却并不能形象生动地理解。教师讲述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也因为单一、枯燥而并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即可改善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课件,课件中借助于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即“Q版曹冲”,了解障碍物即“大象的体重”,了解当时的工具“一只褐色的船”。随后教师播放搜集或制作的视频,视频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曹冲是如何借助于船只、石头称象的,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中了解到“等价替换”的概念,明白了克、千克、吨等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在新颖有趣的多媒体故事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此次之外,数学教材中有故事、图片的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使其情节更为丰富、插图更为亮眼新奇;若教材中理论知识点并未有插图,数学教师即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图片、音频、视频、flash插件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此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置专题课件,提升阅读效率
小学生在开展数学阅读过程中,经常一字一句地阅读应用题标题,实际上学生在阅读第一遍的时候只是了解了题目中的概念,并未拿笔画出重点,学生的解题印象不深。教师即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在精心设置专题课件的基础上突出应用题的重点,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效率。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周长》为例。教师可精心设置“周长题型课件”,并在上课时播放课件,引导学生阅读标题找重点,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具体题型如下:
题1:学校准备用100米长的绳子围一块长方形的沙坑,已知这个沙坑长30米,宽15米。这根绳子够不够用?多出来多少米?
题2:一根绳子正好能围成一个长10米,宽8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来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题3:家里菜园篱笆被大风吹坏了,要换上新的篱笆。已知这块菜园长12米,宽5米,且一面靠墙,那么篱笆最短需要多少米?篱笆最长需要多少米?
当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呈现周长专题时,每一题给出学生1分钟的读题时间,时间到教师即可随机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在读题过程中得出的结果。在学生分享中笔者发现学生阅读时记载的都是“数字”,此时学生数学阅读抓重点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教师往下播放一页,此时设置的题目发生了变化。在题1中“100米”、“长方形”、“长30米”、“宽15米”、“够不够用?”、“多出来多少米?”被红色加粗并画了重点符号。题2题3也是如此。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时,能一目了然题目所给条件、所求问题等,学生的阅读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多媒体课件呈现完毕后,教师再次点击下一页,此页中明确了学生数学阅读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阅读重点,即“已知条件、未知条件、隐含条件、多余条件”。已知条件即题目所给的数字、名称、符号;未知条件即是题目所求的问题;隐含条件即题目可推理得来的,如已知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即都为隐含条件;多余条件即一些无用的篱笆、沙坑之类的影响学生判断题目的题型。
学生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掌握数学阅读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关键词,把握住题目已知条件、未知条件、隐含条件,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效率。
三、多媒体形象突出数学内容,增强阅读意识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数学阅读意识必不可少,即学生的数学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数学教师即可借助于多媒体来形象生动地突出数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意识,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如图)。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导入图形,引导学生了解此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图形组合而来,随后学生从概念入手,了解“组合图形是由多种图形组合而来的特殊图形”,观察图片了解该组合图形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来,也可从正方形割裂而来。此时学生了解了组合图形的公式“组合图形分割而来的各个小图形的面积之和”或“组合图形填补法后得来的图形面积”等等。
此时教师可给予学生5分钟左右时间思考该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解答此类题目。当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即可运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来生动形象展示分割法、添补法后此组合图形的动态变化。学生能形象生动地掌握数学内容,以此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思维得到强化提升。
以上即是组合图形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后采用分割、添补而得来的具体图形。学生从多样的图形中掌握了多种组合图形解答的方式方法,学生的数学阅读意识和思维得到有效提升,数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强化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为提高数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借助于功能丰富的多媒体,在多媒体的优势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把握数学阅读方法,提升数学阅读效率,增强数学阅读意识,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阅读思维,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3(17):83-84.
[2]陈红梅.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性的策略[J].今天,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