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孙丽艳
[导读]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孙丽艳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昌隆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 要: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关键词:范读领路;朗读手段;朗读训练?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读是学生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只要读的充分,课文中的形象就会鲜活起来,课文的情感就能流动起来,课文的语言也会积淀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想让学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就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一、重视教给正确读法?
即所谓“正确的读”就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晰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所谓“流利的读”就是要在正确读的基础上,不断句、熟练地读;所谓“有感情地读”就是在前两项要求上的更高一个层次,即读出不同的语气,注意轻重缓急。学生对以上要求心中有了数,教师当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在初读课文、细读课文、赏读课文三个阶段有目的的分步实现三种不同要求,不同水平的读法。具体地讲,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能读正确即可,在细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不但正确而且流利地读出来,在赏读课文时要读出味、读出情,将作者蕴含于文章之中的情感通过朗读再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出只有达到朗读的三个要求才使人感到舒服,受到感染,在每次学习新课之前产生愿意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强烈愿望。这三个层次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贯穿整个阅读教学始终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事倍功半。?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三、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也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

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评一评其他同学的朗读,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读得很好”、“读得不够好”这样的泛泛而谈,这远远达不到我们让学生“评读”的目的。为此,在课题研究中,我通过学生朗读能力评价策略的研究,通过《学生朗读水平评价表》的拟定与实施,引导学生从朗读基础、朗读技巧、朗读节奏以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评读,效果不错。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评读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有助于其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当然,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以求效果的最大化。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句子含义。有的文章生动形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美感,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五、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3、理解意蕴,感受情理。课文中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
六、立足理解,品读感悟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追求吧!
总之,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