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葛荀
[导读] 初中生踏入高中校园后,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都需要有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环境,
        葛荀   
        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第二高级中学   邮编:112300
        摘要:初中生踏入高中校园后,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都需要有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环境,此时很多学生就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学习问题。高中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多且难度大,对抽象思维要求比较高,且需要掌握大量的数学理论性知识,这使很多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学也没兴趣学,甚至是恐惧数学学习,长此以往自然会成为班级里的后进生。随着义务教育进程的推进和高中招生的逐渐扩大,可以预见初高中数学教学差异将日益明显。因为义务教育的定位与高中教育有很多的不同,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基本都是在学生升上高中后才呈现出来,很多相关研究将主题放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上,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时期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教学问题是在完成初中课程之后衍生出来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力也是在初中所打下的基础之上开发的。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引言
        数学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虽然又多又宽泛,但是不同知识间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可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科学整合教材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设计教学方案.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加强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水。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高中衔接教学的意义
        “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已是很多高一教师与新生所面临的共同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出现了问题,也是部分学生在思维习惯上不能从初中的形象型逻辑思维顺利过渡到高中的抽象理论型逻辑思维的客观结果。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不是所谓的高一入学时设置的“衔接教程”一下子就能解决的,思维能力和认知习惯的形成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未雨绸缪,适时适当地渗透衔接教学,可以减短学生在高中学习的适应期,让其更快地进入高中的学习角色。
二、初高中阶段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变动较大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其根本原因是高中阶段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很高的难度。每一项数学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方式一定要变得更加灵活多变,思维一定不能有局限性。否则,即便是最简单的高中数学知识也会为学生造成很多的困扰。例如,高中阶段的学生都会接触到集合方面的知识,如果不能够将集合当中“并集”以及“交集”的概念进行充分理解,在实际解题的时候就会出现诸多的失误。同时,学生还需要将“∪”和“∩”这两个符号熟练记忆,否则会很容易出现知识点混淆的情况。当数学题目仅要求学生将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利用交集或者并集符号表示出来的时候,学生还能够轻松应对。然而,如果题目中出现了多个集合,而每个集合如果又存在复杂关系的话,学生在进行解答的时候便会遇到很多困难。初中阶段的教材内容相比之下便没有这么强的综合性,学生只要细心聆听教师授课便可将其理解透彻。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改变
        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将其中的深刻含义理解透彻后才能明确在何种情况下能够使用何种计算公式或思维方式。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依旧会沿用以往的学习习惯。学生仅会将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或者是公式摘抄在笔记本上,而没有将概念的核心内涵或者公式中每个字母所具有的含义深刻理解。学生仅是将知识点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在实际对数学题目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依旧无法将所有的知识点灵活应用。很多数学知识具有相似性的,学生会经常出现知识点混用的情况。学生的数学成绩便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班级内也会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后进生的数量也会逐步增多。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设计教学方案
        虽然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数学本质是相同的,知识之间的关联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知识的衔接,不仅要讲解新知识,还要巩固学过的知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整合数学知识内容,尤其是初高中数学中具有关联性的知识,让学生能系统性地学习数学,对知识有更加全面和深度的理解.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将教材编排的知识结构打破,结合学生的情况与知识的关联进行教学,避免初高中教学发生断层,让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上了一个台阶,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数学学习就会非常吃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只有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学生才能了解本节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在上课的时候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惑,提高听课效率。比如在学习“集合”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可以先预习初中的集合知识,初中的集合知识比较简单,如所有的正方形、1~20以内的所有素数等简单的集合。学生在预习这些知识过程中会对即将要学到的深层次的集合知识有了一个心理认知基础,然后再标注新课程的难点重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从而进行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听懂教师讲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及时复习,要对课堂的重点难点题型进行反思和练习。这就要求学生重视课后作业,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会分析自己的问题,加深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要充分利用作业理顺自己的知识学习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知识活学活用,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
        (三)实现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过渡
        1.研究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应系统研究中学数学教学情况,通过学期初的摸底考试及中考数学成绩等途径,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在开始的时候放慢教学进度,然后循序渐进地讲授知识。其次应认真剖析初中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避免思想的负迁移作用。
        2.选择适当的教学延伸知识点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运用比较法。从知识范畴上来讲,初中数学属于常量数学,但高中数学却属于变量数学,因而,初中数学较为简单,而高中数学较为抽象。因此运用比较教学法,可有效引导学生完成从初中到高中数学的过渡。
        3.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和过渡
        数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内容教学是要建立在固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着重分析初中与高中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在课堂中,教员要多运用类比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结束语
        总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学生学习衔接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浅到深地接受衔接学习过程,从而为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楠.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19(09):52.
[2]杨菊红.高中数学完善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09):72.
[3]陈乐.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及对策[J].学苑教育,2019(18):59.
[4]蒋菊萍.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26):115-116.
[5]庄芸学.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J].新课程(下),2019(0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