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理念下,培养大班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徐洁
[导读] 自我评价是个体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是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及外部行为所作出的一种判定。
        徐洁
        萧山区开元广场幼儿园 311200
        
        摘要:自我评价是个体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是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及外部行为所作出的一种判定。恰当的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不但符合社会的客观评价,而且还对自身潜力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充分的估计。大班幼儿已具备最粗浅的评价能力会辨别一般的是非,有独立的评价愿望。帮助大班幼儿形成恰当的自我评价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课题试图从培养大班幼儿自我评价的独立性、科学性、全面性三方面出发,培养大班幼儿自我评价能力。
        关键词: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自我矫正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也就是要幼儿能对自己的能力、特点及长短处作评判,这是一个人对自己个人价值的认识与了解,即自我评价。
        (一)幼儿在自我评价中的被动性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重视教师对孩子的评价,而忽视了幼儿的自我评价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幼儿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教师的评价。因此,这种被动评价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影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自我评价在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
        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他人的评价以及外部社会的评价最终要与幼儿的自我评价相结合,才会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力,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检查和调整,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有效机制,进而主动地为自己规划自我成长的历程。
        大班幼儿已具备最粗浅的评价能力会辨别一般的是非,有独立的评价愿望,可着手开展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的界定:
    在教育评价研究领域,自我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的各个方面所做的评定和价值判断。幼儿自我评价则是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学习和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
    2、研究目的:
        本课题通过:明确目标→制订标准→反思性活动→信息反馈→自我矫正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的、全面的自我评价,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客观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加以改进,使个性、社会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理论依据:
    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取向于培养让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这一幼儿教育的价值,而自我评价正是使幼儿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之一。
        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突出了幼儿个体早期生活经验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在幼儿时期,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影响。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测查和分析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现状
通过在美工、计算、体育活动中设置了三种难易不同的的障碍,让幼儿自主选择能完成的方法。通过测查,有50%的幼儿自我评价偏低,觉得自己比不过其他小朋友;35.7%的幼儿自我评价偏高,觉得自己的最好的;14.3%的幼儿能比较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⑴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是影响幼儿形成恰当自我评价的重要内因。
        遗传因素、教育环境以及幼儿实践活动的影响,使幼儿之间产生了明显的个体差异。集体活动中,幼儿能力的强弱带来了获得成功体验的不同。而能力是与活动的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成效和获得成功体验的多少。
        ⑵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是形成恰当自我评价的重要手段
        幼儿还是以别人的眼睛来评价自己为主,心中最有威信的老师的一言一行,成了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积极的评价不仅能使幼儿体验到快乐和满足,更能激起幼儿继续上进的愿望。
        (二)研究途径及有主要内容
1、研究途径:通过幼儿一日生活、主题教育活动、家园联系等途径,进行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2、研究内容:
    幼儿自我评价分为:自我指向性评价和基于任务的评价两种类型。自我指向性评价主要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兴趣、态度、注意品质、动机、情绪
等心理层面的因素所进行的评价;基于任务的评价主要是指幼儿对其学习过程中所参与
的任务和活动进行的评价。幼儿发展过程中,基于任务的学习活动异常普遍,幼儿自我
指向性的评价往往是以学习任务和活动为载体的。我们将主要对基于任务的幼儿自我
评价进行研究。但在幼儿实际的自我评价活动中,个体往往是将上述两种评价结合在一
起,才能使基于任务的各种学习活动更有效果。
        评价标准的确定:培养流程的研究、培养方法与实施策略的探讨。


        (1)培养流程:
        明确目标→制订标准→反思性活动→信息反馈→自我矫正
    ①明确目标: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帮助不同层次的幼儿确定关键的或阶段性的自我评价目标,以确保幼儿自我评价的整体效果。
        ②制订标准:根据幼儿自我评价的目标制订的自我评价的参照和依据。
③进行反思性活动:幼儿通过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两种途径进行反思,才能真正达到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
        ④信息反馈:幼儿通过这一反馈机制,进行有效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并及时、不断地通过交互性的反思活动,调节自身现状和标准之间的距离。
        ⑤自我矫正:给幼儿以自我矫正的机会,使幼儿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主动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进而通过自我矫正真正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我。
    ⑵培养方法:
    ①情感熏陶法:为幼儿创设一种关系融洽,主题鲜明的环境,使幼儿在情感上被吸引和感染,在感受的过程中接受熏陶。
    ②行为转化法:根据幼儿爱模仿的特点,为幼儿展示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转化为个人的行为。
    ③主动活动法:教师在观察中把来之于幼儿生活的内容提炼出来,在游戏活动中供幼儿讨论、评价、解决问题,在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水平的基础上内化为幼儿行为准则。
    ④对照评价法:引导幼儿将自身或他人的行为用图片、情景表现出来,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判断行为的是非,促使幼儿懂得什么行为是正确和不正确的。
        ⑶实施策略:
        ①客观评价,积极归因: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客观分析,对行为朝有利于幼儿产生的积极态度的方向归结。
        ②提供标准,启发比较:教师提供具体、明确、适度的行为标准,启发幼儿以此为参照,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评价。
        ③伙伴影响,角色体验: 加强幼儿与不同个性特点的伙伴交往,变换幼儿在幼儿园的地位和角色,让他们在不同角色的体验中,积极客观地认识自己。
        ④创设条件,启发内省:创设优美环境,启发幼儿把自己的行为与标准在自身内部做比较,逐步养成幼儿自评的自觉性和提高幼儿自评的恰当性。
        四、研究结果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得到了增强
        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培养措施的效果比较明显。幼儿在选择活动目标时,已明显有了能根据自身能力选择的表现。自我评价能力得到了增强,恰当性水平得到了提高。
        1.客观评价自己,充分发挥潜能:幼儿对自己积极评价,能适当控制自己的行为、情感,进一步加强了自我的价值感和力量感,由此建立了自尊与自信的良好品格。
        2.自我评价的独立性的提高: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兴趣、意愿、独立大胆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3.自我评价科学性的提高:在认识别人,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4.自我评价具有全面性:幼儿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能充分考虑到自身因素的原因,从各个角度出发,进行客观评价。
(二)幼儿的情感与社会性得到了发展
1、增强了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孩子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乐于尝试新的活动;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会主动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活动与作品,并表现出高兴、满足的情感;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喜欢独立完成,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交往能力增强,关爱他人,有合作态度与组织行为。
        抽取本园其中一个大班的10名幼儿与实验班10名幼儿进行搭积木测试:用积木搭塔比赛,合作搭塔。实验班的幼儿在组织能力方面明显强于对照班幼儿。掌握组织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顺利进行游戏活动,与伙伴友好相处,而且有利于他将来在组织中有效地实施领导能力。在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集体利益。
         3、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增强了,课堂上孩子们能主动遵守纪律,有事举手示意;外出散步时知道靠边走;游戏时对角色的分配学会了相互“谦让”;区域活动时不影响其他活动区的小朋友;需轮流做事时能耐心等候;幼儿间玩输赢游戏时讲道理,特别是孩子们下象棋时摔棋子棋盘、争吵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了,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貌。实验班的孩子们一年来连续两次被评为文明班。
        五、反思
        活动中,措施的操作具体形象、生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因而能促进幼儿“内化”、“比较”等心理过程有效而顺利地进行。如,教师生动、形象、客观的语言评价,使幼儿易于理解、内化,从而成为对自己的恰当评价。又如,提供的客观标准具体、明确,有利于幼儿进行参照比较,作出较为客观的自我评价。幼儿“成长记录袋”因师生共同参与了材料的收集,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享有相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幼儿的人际认知和自我认知得到发展,因而对发展幼儿自我评价也起了重要作用。
六、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陈帼眉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幼儿发展评价手册》白爱宝编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3、《幼儿园德育》汪筱华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幼儿心理教育手册》郑雪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社2002年5月第一版。
6、《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卢乐珍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