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合
河北省献县第一中学 062250
摘要:高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关键阶段,而物理实验的学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究,要想实现物理教学的高效性,首先要改善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从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不足和问题;开展趣味性实验课堂;制定实验目的;将实验与实际结合这四方面讲解如何制定有效率、有效果的物理实验课,探讨实验高效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通过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物理运用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新课改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和由来,通过实验教学的帮助下,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因此,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是教学工作任务的重点。
一、高中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实践中,部分教师常常会无意识的犯一些问题,导致没有发挥实验教学的全部效果。
问题一,实验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实验本身现象和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究,导致参与感和体验感不足,使实验课堂气氛沉闷。
问题二,演示太过于机械化,实验没有灵活性,许多学生实验的步骤都是按教师给予的或是书本中的内容进行重复,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问题三,过分注重使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进而使物理实验与实践生活没有得到良好的结合。
二、从兴趣入手,活跃实验课堂气氛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和自学习惯,但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使他们养成机械学习的方式,导致学习的动力不是兴趣而是因为习惯。这导致学生在实验课堂没有积极参与其中,不会跳出实验的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结合物理现象来创设科学有趣的实验情境,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这一主题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制作课件,通过播放有趣、精彩的赛车视频、火箭升空等图片进行实验教学导入,在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讨论视频中物体运动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通过现实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讨论过后在过渡到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兴趣进行实验,提升实验效率,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来说,要想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实验教学质量,学生也会明白物理实验的意义,不在把物理实验当作放松和玩乐的教学环节,心甘情愿的参与其中。当下,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明确实验的目的,一开始实验课程,教师没有任何导入就开始和学生讲具体操作步骤,然后简单的告知学生实验完后有什么现象。这样做,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就会更注重现象是否符合、正确,而忽略对实验过程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学生对实验目的含糊不清,加上本身实验教学就是开放课程,导致他们认为实验课不需要学什么知识,只要按照教师的步骤机械性的完成就好,是一个自由活动和放松的环节,进而使实验教学对学生没有任何有益的效果。其实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想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解读,课前进行问题导入,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完成教师给予的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知识自己探究,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并进行知识的类比分析。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实验前和实验中都要点明实验目的,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方向进行实验,进而优化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四、将实验课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物理知识本就源自于自然生活现象的总结,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来更好的服务自己的生活,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家电都和物理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过程的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由来,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还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激发学生对现实物理知识的兴趣。高中物理实验是物理理论知识与物理实践联系的桥梁,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生活中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物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开展高中物理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优化物理教学方式,使物理具备多样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特点。教师要用巧妙的构思,创建高效的物理实验课堂,合理运用实验室多种教学器具的搭配运用,让学生形象的理解物理现象,明白物理实验的目的和实际价值。通过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自主参加到实验当中,从而使实验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李治明.分析高中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策略[J].中华少年,2020(02):212+215.
[2]张建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高考,2020(05):131.
[3]李宏伟.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的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