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慢艺术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王娟
[导读] 学生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以“过尽千帆皆不是”的耐心
        王娟
        山东省枣庄市光明路街道中心小学   
        摘要:学生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以“过尽千帆皆不是”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发现,静待花开,从而到达花开无声、花落无语的慢教育境界。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到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可以批量生产”。本文主要分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慢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慢艺术
引言
        数学课堂常常给人一种紧凑、节凑快的感觉。可观摩真正大师的高效课堂,仔细品味就能发现,他们没有把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是常常在课堂上适当的“等待”,这种“等待”就像国画上的“留白”、音乐中的“停顿”、球场上的中场休息,这种“等待”孕育着生成,把握着某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节凑,这就是数学课堂中的慢艺术。
一、数学“慢艺术”教学的内涵
        在素质教育和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题海战术,只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对于发展思维能力来讲没有任何益处。因此,放慢脚步,“慢艺术”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慢教育所倡导的是,在理论引导中,慢慢地等待基础知识和定理的积累;在实践操作中,慢慢积攒探究经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解题思路结合在一起,从少到多,由量变走向质变。“慢艺术”教学理念刚推行的时候,很多学者和教师认为它主要针对的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困生,但是随着分层教学理念以及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更新,“慢艺术”教学模式开始逐渐应用于全体学生当中。它要求教师放慢节奏,慢点呈现,让学生慢慢思考,缓慢生成自主学习意识。这样一来,从前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明具体,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简易性,对于引导学生善学和乐学来讲具有积极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成绩。
二、发展数学教学慢艺术的意义
(一)是贯彻陶行知理念的必然选择
        陶行知先生强调知行合一,教学要生活化,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即因材施教。而“慢艺术”教学艺术强调的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以难点和重点为根基,慢慢地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或者拓展拔高知识,体现因材施教。所以说,“慢艺术”教学模式也是贯彻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
(二)能够引导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慢艺术”教学模式并不是从定义理解到解题过程都要放慢脚步,而是要求学教师精准分析教材知识点,放慢脚步进行精讲,而且有些思考和探究问题要展现留白的艺术。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主动性被极大地凸显出来,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也不再吃力,而是循序渐进,有认真听讲的过程,也有自主思考以及综合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下,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能够摸索出一套适合于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发展数学教学慢艺术的策略
(一)慢慢思考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为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孩子学习的速度应该就是我们教学的速度,这应是数学课堂“慢”的原则。出示:1()+2()=3()学生尝试探索,教师巡视。这道开放性题目是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变式,对刚接触简单分数加法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一开始好多孩子摸不着头脑,此时就需要教师耐心等待,慢慢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教师在巡视一圈后,发现基本每个孩子都能填对一种答案,教师继续等待,不急于交流,通过暗示性语言,激发更多学生找寻不同的答案。师:都填好了吗?我看到有个同学已经填写了正确答案,怎么又低头还在写?继续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学生写出了多种答案。

在学生情绪激昂的时候,转折性语言更能激起学生思考。师:我看到好多同学一鼓作气写出了多种答案,真厉害呀!哎,怎么有同学把笔一扔不写了,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给予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个孩子慢慢地想,用心地领悟和发现,进而一步一个脚印,从容而稳健地走进色彩斑斓的数学王国,潜心与数学对话。学生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恍然大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体验过程,思维的火花迸发于一点,只待交流。
(二)慢慢交流
        “慢”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自然、本真的情境中,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交流,不断激发学生深度的思考,实现师生数学思维的碰撞,促进师生共同的提高和成长。师:既然写不完,那大家都停笔吧,谁来汇报?生1:13+23=33生2:14+24=34生3:15+25=25师:答案太多了,这节课我们说得完吗?从直观汇报到抽象思考,教师适当引导,师生慢慢交流,发现这道题答案是说不完的。师:仔细观察,这儿填的分母有什么特点?生1:分母相同。生2:只要保证这儿是同分母分数就可以啦!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诱导性的交流,慢慢帮助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到一定高度。师:为什么只要保证这儿是同分母分数就可以啦?生1:因为这儿的分子满足“1+2=3”。生2: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儿的分子“1+2=3”,只要保证分母相同那这个算式肯定成立啦!如果一开始教师急于求成直接问学生为什么填相同的数,相信只有小部分思维特别敏捷的学生能与教师交流。而通过课堂慢的艺术,教师多次的引导性提问,加上不断的追问,全体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成就生本课堂。
(三)慢思维,慢审题和慢解题相结合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完全成熟,因此在实际的做题或考试中,经常会由于马虎而导致审题错误或者是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实施慢思维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以引导学生慢慢读题、强化细节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做题习惯,在提升解题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惯性,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新知识导入要慢,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新知识环节,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采取形象生动的实验操作和简单易懂的情境教学等“慢”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与空间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在接触数学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慢下来自由探究以及交流互动。在“慢”教学策略下,使学生在接触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立足于理解新知识与对新知识感兴趣的前提,运用“慢”智慧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新知识导入模式的改革创新。例如,在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课堂新知识导入环节,教师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采取“慢导入”方法,通过集操作、观察、讨论、交流于一体的导课活动,为学生直观呈现“9个苹果中的8个正好装满2个盒子,还剩下1个”的余数产生过程,鼓励学生总结归纳余数表示的意义,说出“余数比除数小”这一基本性质和规律,让学生交流分享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有余数除法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对数学规律的探究精神,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的铺垫,学生的新知识接触过程看似“慢”,实则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结束语
        从张质文先生的“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到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层面谈了慢教育的艺术性。课堂是教育承载的媒介,课堂更需要慢艺术。
参考文献:
[1]李兰梅.放慢课堂教学步伐静待数学思维花开——谈小学数学的慢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6):96-97.
[2]刘娟.小学数学教学中”慢”节奏艺术的把握[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9(12):46-47.
[3]罗逸辉.数学教学的“慢思维”艺术[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9(06):13-15.
[4]孙朝仁,朱桂凤.数学慢教育“全”“程”思维范式:内涵、价值及其阐释[J].中学数学杂志,2016(06):1-4.
[5]朱桂凤.数学慢教育的曲线思维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数学杂志,2015(12):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