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墨
福建省晋江市南湾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 362256
摘要: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实验应注重生活化,让学生接受并热爱化学;注重实验生活化、人性化,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实验过程化、系统化,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 教学 改革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一、注重实验内容生活化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些简单方便的趣味化学实验,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发生的变化,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让他们感受到化学世界带给我们奇妙变化的乐趣,体会到化学无限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的教学,应注意从生活视角寻找切入点,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二、注重实验环境人性化
化学实验的人性化是指让实验和人的关系协调,即让实验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它是一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和环保要素,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己任的学习形式。其具体内容包含如对学生的尊重,充分的物质与精神激励,给学生提供各种锻炼与发展的机会,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赢战略等诸多要素。新课程把学生动手实验活动融入到学习内容之中,取消了单独编排学生实验的做法,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界限。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玩够、想够、说够,不要强迫学生去说老师钦定的话,或者重复课本上写出的话,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化学实验人性化的实质在于“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抓住学生希望被肯定被重视的心理,激发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课本演示实验作了一些改进的目的:一是鼓励学生在做好课前准备的前提下亲自上台做力所能及的演示实验,比如让学生用自带的没有喝完的变质的红茶或者绿茶加泥沙做过滤实验,这样很容易得到过滤无法得到无色纯净的水。同时还让没有上台演示的同学在下面发现同学演示操作中有无不当的地方,这样避免一人做实验,其他人没有事干的情况,又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对演示的药品和仪器找生活替代品,比如用药板作为滴板,以青霉素瓶为广口瓶,以果冻的塑料小勺作固体药品的药匙,以废弃的眼药液滴剂瓶作滴管,以医用废弃输液管作为长颈漏斗,以注射器做分液漏斗,以白醋替代酸性物质,以蛋壳替代石灰石,以果导片替代酚酞,以碱面替代碱性物质,另外食品中有干燥剂,医院里面有用剩碘酒,高锰酸钾,双氧水等等都可以利用。这样,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三、注重实验操作多样化
化学实验的操作既要简单,又要多样化、全面化,这样实验内容才不会单调乏味,复杂的实验过程,学生会因掌握不好而经常存在一知半解,单调乏味的化学实验,学生没有兴趣,
又无法掌握什么实验操作知识,因此,我们要对化学实验进行研究与改进,提高新课标中所
规定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简单化,使其在教学中有较好的可记忆性,形成一套既有全面性,易操作和可记忆性的多样化实验内容,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也是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知识的关键。一般可以遵循的几个原则:
①增强实验的衔接,例如:做波尔多液(熟石灰和硫酸铜)实验,把它的生成物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物,留到下节课与稀硫酸做酸碱中和反应时使用,再把它的生成物硫酸铜(盐)留到下节课与金属铁的反应实验使用。这样通过实验的不断衔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不断的巩固和吸收,又可增强了学生对“零排放”直接体现。
②增强实验的可视性,例如:做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实验时,先将试管注入少量的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发现溶液重新沸腾。这样对于整个班级的学生便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样不但节约时间,还增强实验的可视性。
③增强实验的安全性,例如:做往浓硫酸滴水造成飞溅实验,在分液漏斗中装水,在抽滤瓶中装浓硫酸,然后组装装置,把分液漏斗中的水逐滴滴入浓硫酸,可观察水“嘁嘁”的声音,并四周飞溅。这样不但克服实验的安全隐患,还增强学生对实验的防患意识。
④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例如:用茶漏做过滤茶叶与茶水的实验,这样不但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学生了解过滤的原理。
⑤增强实验的环保性,例如:氨分子的扩散实验,取一片药板,用剪刀剪取中相邻的两孔穴,在其中一个孔穴里滴一滴酚酞,在邻近的另一个孔穴里滴一滴浓氨水,然后用表面皿把这两个孔穴罩住,很快就看到其中一个变红。这样不但节约药品,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环保意识。
四、注重实验参与全程化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三个方面来体现对学生素养的要求。科学探究是实行这一目标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既是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又是科学探究其它要素在化学教学中得以实施的重要活动载体,因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它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特殊重要作用。所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过程尤为重要,他们能在实验中交流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把质量守恒定律、酸碱中和反应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组的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预期结果,然后就会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探讨与分析最终得出更合理的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更主动积极,对于跟事先预习的课本不一样的结果 ,产生极高的求知欲望。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合适的分组实验活动。这样摆脱了过去只注重结果的学习模式,而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提高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的活动为手段,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在开齐满足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课外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去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实验加以解决,培养实验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现有的条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是能够完成课标对实验的要求。
参考资料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