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张晶波
[导读]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时,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张晶波
        黑龙江省宁安市第二中学,黑龙江省宁安市,邮编:157400
        摘要: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时,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需合理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科学素养,启蒙学生物理科学态度,实现预期教学改革目标。本文就如何提升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物理作为基础性学科,其中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复杂性,给学生物理学习造成困扰,教师可开展趣味性实验教学引导,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在物理实验探究中学习思考完成知识内化。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
        (一)促进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提高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水平,需有序开展实验教学创新,为学生建构全新的实验学习场景,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在实验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可有效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
        (二)促进学生进步
        实验教学可辅助学生进行物理内容学习理解,降低物理课程学习难度,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笔者认为,教师持续不断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为激发出学生物理学习潜力,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1]。
        (三)突破教学束缚
        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受到很大影响,使得教师长期开展单一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通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开展,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二、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探讨
        (一)围绕学生实际学情,建构趣味性实验课堂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开展时,教师需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围绕实际初中学生实际学情,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器材,为学生建构趣味性实验课堂,很好调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营造高效实验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课程学习质量与效果。在趣味性实验教学环境下,不仅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获得感与幸福感,同时有效启蒙初中学生物理实验探索意识,可通过实验探究物理未知课题,促进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实现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改革预期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杠杆”实验教学时,为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教师需围绕实际学情,建构趣味性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物理学习主体性。教师从生活事例中选出趣味性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思考物理“杠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物理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水平,促进初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与综合实力提升。
        (二)明确实验教学目的,提高实验教学针对性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必须保证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围绕具体的实验教学目的设定相关教学方案,进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以往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导致实验教学涉及知识面太宽,给学生物理学习思考造成一定压力,不利于学生物理课程学习。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时,若缺乏针对性,且可能导致教学内容无法突出难点与重点,学生没有通过实验学习思考,对物理学习难点与重点进行理解,导致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降。为规避上述教学问题,教师应当明确实验教学目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设定针对性实验教学方案,以提高初中生实验学习综合效果。


        例如,在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时,为保证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与可行性,教师需明确实验教学目标,突出实验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对教材内容分析可知,该章节的教学重点,主要为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时,需保证实验教学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辅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建构系统性物理知识,对“运动和力”的相关物理知识深入学习思考[2]。
        (三)实验演示方式创新,加强实验教学可观性
        物理实验演示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物理知识,并建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与原理。为达到上述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有效加强实验教学可观性,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质量与效果。通过对传统物理实验演示教学模式解析可知,教师未能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开展单一的实验演示,学生无法参与其中,仅对教师的实验演示进行被动观察,没有很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到学生物理实验学习效果。教师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对物理实验演示教学方式进行主动创新,有效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可观性,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核心素养。
        例如,初中物理“凸透镜与凹透镜”相关实验教学时,为加强实验教学的可观性,教师可合理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与动作演示指导,保证学生直观学习了解相关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物理综合学习实力。通过对教学内容分析可知,在实验教学引导时,最佳的教学器材则是近视镜片与远视镜片,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前准备近视镜片与远视镜片,为课堂实验演示操作提供器材支持。
        学生通过镜片观察,可对凸透镜与凹透镜有基本了解,但由于镜片观察无法进行抽象概念讲学,需学生自行建构抽象物理概念,完成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学习了解。若个别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则无法很好学习了解相关内容。为此,教师设定微课动画剖析视频,围绕凸透镜与凹透镜相关教学内容,设计近视镜片的物理动画模型与远视镜片的物理动画视频,辅助学生对主光轴、光心等物理概念进行了解,有效提高物理实验演示的直观性,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对物理知识学习掌握,不断夯实学生物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物理综合学习实力[3]。
        (四)实验教学细节入手,提升实验教学成功率
        细节决定成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开展时,教师的实验教学细节,同样影响到实验教学成功率。部分教师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时,没有意识到教学细节优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未能进行高效的教学反思与批判,导致教师陷入教学思维盲区,使得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止步不前。由此可见,为有效提升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与成功率,教师需从实验教学细节入手,有效开展教学反思与自我批判,发现教学方案的不足,及时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有效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光的折射”内容教学时,为有效提高教学可行性,教师设定相关实验教学方案,并基于实验细节入手,导引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实验教学成功率。教师围绕“水中筷子折断”现象,设定物理实验教学方案,基于“折断”细节进行深挖,抛出更多物理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深入学习认知“光的折射”相关物理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制备不同液体,将筷子放入到不同液体当中,对水中筷子的形状变化进行观察,并对观察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思考为何不同液体中“筷子折断”的角度存在微小差异。基于“光的折射”相关教学内容,学生对实验细节进行探究,设定更多物理小实验,探究“光在不同液体中的折射率”,有效激发学生物理思维想象力,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与成功率。
        三、结束语
        综上,文中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进行分析论述,旨在说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未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需围绕学情合理创新,建构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物理综合学习实力。
        参考文献:
[1]杨永烜.“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20(10):269-270.
[2]杨晓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09):79-80.
[3]王文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浅析[J].亚太教育,2019(08):121.
【作者简介】张晶波,女,满族,1968年12月出生,籍贯:黑龙江省宁安市。本科学历,中学中级教师资格,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