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静静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实验小学 浙江省宁波市3157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对于小学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学课程如何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进行理解,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是每个教师需要做到的,其中思维导图的方式是当前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的从业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维;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抽象思维的水平比较差,因此在面对数学学习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不理解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打击非常大,尤其是随着小学学习的复杂程度逐渐增加,学生一旦失去信心,后续的教学活动也非常难以开展,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建立起相关的知识体系,但是传统的教学在这个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效果也不够直观,这个时期的学生在直观方面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思维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思维本质上就是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阐述,能够使用数学以及其相关的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属于工具性的学科,因此对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以及数学思维有着一定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想要具备这样的思想,必须能具备初步的数学知识关联能力。所以在当前的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在小学数学思维的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是能够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有非常多的形式,很多情况下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可以做一个程序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运算顺序,由于思维导图的结构清晰,且其中的所有知识都是比较直观的,因此小学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可以更加方便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感受,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较为直观的状态,因此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理解,进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串联能力。
其次就是可以突出重点,小学阶段,学生刚进入学习环境,因此在面对课本上的知识时,学生无法有效提炼出其中的重点,因此在学习的时候,自己精力分配方面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列出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重点突出,学生精力能够更具备针对性,从而加强学习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更好接受知识,不仅如此,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渐深入,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从自己的知识中有效进行检索,从而解决问题。
最后就是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时候,小学生往往只是学习其中的知识,但是对于知识之间的关联,却不是十分了解,例如在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角的知识,学习了边以及高的知识之后,无法有效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将这些知识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无法对其进行充分运用,这才造成了当前的情况,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必须不断增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使用思维导图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
思维导图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针对当前的数学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中包括创设情景、思维导图的设计、学生自己设计以及小组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景,将知识点进行细致划分
小学数学的教学,本质上是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让学生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渐掌握这些知识点,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创设情景,将其中的知识点分配在教学之中。例如在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教学中,二者是非常相似的,因此教师在情景的创设过程中,需要找出二者相关的例子,从而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两种图形的特点进行记忆。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室内大多数的课桌都是长方形的,这样是为什么呢?因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在教室内一方面是更加整齐,一方面是摆放的时候,更加方便,教师可以从这一点着手,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识以及兴趣。随着学生对于这些例子,或者情景的体悟,从而自发总结其中的特点,进而对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这些知识之后,需要对知识进行细致的划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为后续制作思维导图建立条件。
(二)思维导图的设计
思维导图的设计,本质上就是对上述的情况进行串联,让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加深记忆,进而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因此在当前的思维导图建设中,教师需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就是思维导图一定需要具备相应的逻辑性,例如在四边形的思维导图中,四边形后边可以分为四个小点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后者属于前者的一部分,随后对这四个小点进行特点概括,例如正方形后边可以加入四条边相等,每两条边都是垂直的,夹角为九十度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于这些图形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都有足够的认识,进而加强对于这方面知识的记忆。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建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对问题进行了解,并且,随着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加深,学生可以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进而推动学生对问题的了解,保证学生融会贯通。
(三)小组讨论,学生自己设计思维导图
小组模式是课程改革之后,教学中效果非常好的一种尝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并不全面,形成这样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灵活运用能力不足,这才导致了问题频出。其次就是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不够老练,这种情况主要是受限于学生做题经验比较少。最后就是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加入小组模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且随着学生互相的讨论,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集思广益,查缺补漏,进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统计图中的一些元素,教师先将元素进行列出,让学生对于其中的元素进行思维导图的创建,条形统计图中,各个元素之间联系精密,因此学生在对元素进行划分的时候,自然可以有效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从而帮助学生记忆。
所以在当前思维导图的设计之中,采用小组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让知识点更加全面。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所有的知识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而且多个学生进行协作,也能够保证知识点的全面,不会出现遗漏现象。其次就是思维导图的设计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让一些逻辑严密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进行学习,进而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最后就是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记忆。
三、在教学中加强对于数学思维的渗透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教学,但是对于学生这方面思维的培养不足,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是对知识的系统记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形成具体的知识体系,进而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其次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让小学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日常使用的工具之一,让数学思维成为一种本能。最后就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进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想要利用思维导图增强学生对数学思维的掌握,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让思维导图中的逻辑性能够清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不仅如此,随着学生学习的进行,教师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通过手脑协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结琼.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0(44):32-33.
[2]姚萍.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93.
作者简介:俞静静 ,女1979.4.7,浙江象山,汉,本科,一级教师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