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思维课堂的教学建构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唐显菊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与学生个人密不可分,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唐显菊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东方红小学  四川省资阳市 64235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与学生个人密不可分,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如今的课堂教育仍旧没有摆脱传统模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教学,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亲身参与感不强,这与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学生不能作为课堂的主体,甚至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人为地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本文针对这种现象,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思维课堂的教学构建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构建
        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起到的是教化指引作用,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将道德法治思维引入小学课堂,是加强道德法律思维培养的重要手段,为学生在少年时代就打好人生的“地基”,为学生提供更多正能量的影响。为此,我们应端正对道德法治教育的态度,好的教育不仅仅指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而是要使学生真正具备道德法律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准则。所以,小学阶段的道德法治教育尤为重要,我们的教学手段也有待提高,还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实施以及创新。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建构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表达,我们要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加以引导,将学生和老师的努力合二为一,因此可见,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中,学生与老师缺一不可,必须相互影响、提高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师生之间的沟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畅通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状态、学业诉求以及未来规划,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模式,对课堂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完善教学内容,通过反复的调整完善,构建出一个师生间最优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模式。学生则要本着“学而思,思而做,做而优”的理念,提升学习理解能力,将道德法律知识学精学实,这样才是对教师的最好的回馈。
        2.师生共同构建有效性学习氛围
        师生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我们不能人为地割裂师生关系,相反,应拉近师生距离,让师生共同努力来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这个过程不仅能打磨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树立正确目标,让学生从小学时代就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如学习“竞争与合作”的内容时,可以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如播接力比赛放视频资料,或者将理论教学与体育课相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一番接力比赛,就更能体会到书本的内涵。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1.重视课堂教育的实践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与法治从生活中来,最终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因此教师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实践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升华,更是认知发展的基本动力,它能够检验认知的正确性,通过检验手段来使认识与实践达到统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对道德与法治实践作用的认识呢?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杜绝因循守旧。

比如今年疫情肆虐,我国出现了许许多多支援疫情重灾区的逆行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进这些典型事迹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家国意识,感悟家国情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是唯分数论的时代,我们不能以单纯的分数高低来判定学生学习的好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看重拥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知道怎么学,才能在学习之路上开辟新途径,教师要别出心栽地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的好习惯。
        2.开展课堂合作交流
        课堂合作是舶来品,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向来是老师给学生灌输知识,但如今,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经济大发展,也为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合作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中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结成一种“合作”关系,互相监督、互相提高,这可以重新定义课堂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小学生最欠缺的“社会参与”能力。那么我们对合作教学的投入如此之高,效果怎么样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开展合作学习以来,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十分值得肯定。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侧重于儿童视角,贴近现实生活,只有更多地提高小学生的社会参与感,才能真正的让学生读懂、学会这门课,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课堂小组合作就是社会实践的“雏形”,通过合作,学生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理解了社会的含义,更理解了社会关系是大家共同构成的。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来进行“角色扮演”,从实践中引发、感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真正的实践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构建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创新
        教育创新似乎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创新呢?
        1.创新教学手段
        时代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丰富的教学仪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再也不用单单从课本上吸取知识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质的教学,天然的适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影音媒体、社会实践等都可以引入到课堂中来。
        2.创新教学理念
        如今的小学教师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更年轻的教师意味着能带来更多的新鲜事物,他们不被旧思想拖累,思维开阔,思想活跃,甚至有些老师能打入到学生内部,与学生成为好朋友,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为我们的小学注入了青春的活力。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不应只停留在纸面上,而应该普及到老师的思想中,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拓展训练,加强学校间的互相学习,让老师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进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综上所述,时代的滚滚车轮不断地推动着教育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对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不再停留在高分上,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主力军,要担负起培养学生道德感、使命感的责任,重视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创新,通过对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实施与创新去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金亚慧.对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几点思考[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2]文圆.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思考——从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说起[J].学园,2015(2).
        [3]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7):3-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