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廖晓娥
[导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已具雏形
        廖晓娥
        重庆市开州区大进初级中学
        省市邮编:400000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已具雏形。这也对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极大的影响了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基于此,本文将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教学方法
        
        1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历史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强
        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讲授僵硬化,有部分教师只是对课本照本宣科,并没有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升历史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夯实学生历史基础。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能力越来越重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历史知识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历史课堂不仅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还要将历史知识与口常生活相联系。
        1.2 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学生历史知识诉求不匹配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时间和空间跨度极大,包罗万象,贯穿古今中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和渴求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需要挖掘课本背后的众多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有更全局性、全面性的了解,反向促进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解课本相关知识。所以教师不仅仅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也需要加强自身历史知识的学习,不断开拓进取,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自身教学方法,争取在未来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学科知识,深入浅出讲解历史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2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
        2.1 通过故事教学法引导学生解决教学重难点
        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快乐求知的状态,需要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让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同时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历史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选择好的历史故事,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营造良好课堂教学开端,在教学初始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因:奥匈帝国在吞并邻近地区之后,通过军事演习的方式挑衅周边的国家,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世界第一次大战的导火索。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对萨拉热窝事件产生好奇,以及第一次大战形成的主要原因产生疑问。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的进行历史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更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又例如,学生在学习《世界的文化杰作》时,教师就可以将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导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形式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过渡,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课堂上通过讲述贝多芬与公爵的故事,让学生对音乐家贝多芬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故事吸引学生从而更好地过渡到世界历史近代史,了解其他的音乐家、文学家、美术家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还能够让学生对欧洲近代史上所涌现出的艺术家有更多的了解,并提高学生对相关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2 开展实践活动、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拓展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学会判定史料价值,分析、解读、比较史料,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完传统文化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寻家乡历史古迹,品中华文化神韵”为主题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历史材料,广泛收集和整理本地区特色文化的素材,寻找家乡中的历史古迹,对于历史古迹的相关史料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进行板报宣传、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从而培养初中生独立、全面、辩证地解释历史。在这样的实践活动和广泛课外阅读中,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会得到树立,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也朝着更加深厚的方向发展。
        2.3 聚焦时事,引导学生结合过往今朝
        历史课堂的宗旨在于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透过过往,取长补短,更好地把握现在、谋划未来。我们所在的今天也必将成为历史,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聚焦时事热点,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时政专区,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大事。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巧妙地将课本知识搬到社会实事中,用现在的焦点和热点带入,引领学生穿越时光再看历史问题,把大社会融入小课堂,把课本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让历史教学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关注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敏锐感,让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历史与现在的关联,都能够将自己置身于社会之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找到主人翁的存在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4 加强问题引导
        加强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有助于切实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有助于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历史理解能力,历史理解主要指的是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所进行的思考以及得出的看法,因此,教师务必要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融入问题引导的内容,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在相关史料的研究下对其开展客观地评价与分析工作,进而促使其对相关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产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与认识。强化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能够实现其对历史感悟能力的提升,是保障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其历史学习水平的重要举措。
        例如,教师在展开《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活动的时候便要掌握好教学重点,并对教学环节进行巧妙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其对当时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进行深入了解,并明确认识到知识分子求索国家未来发展的那段历史。当学生对该段历史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之后,便可以从中西方文明的冲突进行问题引导,并组织学生之间展开深层次的互动与交流,进而实现其历史理解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
        2.5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师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
        例如,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施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思和发展理念,以及这一伟大构思在港澳地区成功运用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视频,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双方就香港问题所进行的真实阐述,并且体会两人在交谈过程中的表情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所具备的深层次政治内涵。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施,给学生播放香港回归的纪录片,通过视频学生能够知道香港回归交接中,英国王子的简短讲话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激动心情。通过声音、图片、音乐形象的展示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统一的激动心情,深刻体会一国两制政治思想的深刻含义以及现实意义,同时,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民族自好感。
        3 结束语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要立足新课改要求,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找到历史教学的切入点,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爱上历史、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曹学宏.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4):123.
        [2]李三坤. 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思考[N]. 黄冈日报,2017-11-26(004).
        [3]罗永双. 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