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初养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黄福京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是学校培养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载体与工具
        黄福京
        南宁市西乡塘区皂角小学 530001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是学校培养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载体与工具。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该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就是将学科理论具体化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之中,一方面能够深化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未来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为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仔细地研究,希望能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道德;法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
前言: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与归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内容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属于难度较低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国家应试教育的方针政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基本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导致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轻视,乃至忽视。
一、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习惯养成的必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极富生活化元素的课程,但同时又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模式是将教育与教学内容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们。这就说明,教学内容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容,而课堂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媒介与载体,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借助课堂进一步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
二、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如何增强学生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就必须首先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教学课堂置于真实的生活之中,让学生以生活中的角色参与到课程的实践活动之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们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
(一)以人为本开展教学,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以人为本开展教学,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会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们接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具体需要结合“学生们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选取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关性较强的案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深度思考。如教师选取“普通的一天”为探讨案例,比如工作日早晨,学生们是需要一顿丰盛富含营养的早餐?上班的路途之中,学生们是否需要良好的路况?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们是否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其次,可以让学生们设身处地的思考上述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学生对于内心中慈爱的父母、交通警察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看法,上面这些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诚实伴随我成长的教学案例中,在学生的这个年龄段,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很容易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针对这一现象,我会请同学们情境扮演:镜头一:从商店买东西回家,店员多找了三块钱,我该...镜头二:踢足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窗户踢碎了,旁边没人发现,我该...镜头三:测验时有一道题不会,正好可以看见同桌的答案,这时我该...我会根据同学们扮演,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总结出我们的成长需要诚实的品质来陪伴,我们应该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真实体验出发,进一步明白诚实的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利用上述的教学方式,可以以人为本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教学理念的转变,重视品德的养成。
(二)贴近生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贴近生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化教学一方面需要将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需要创设生活情境。

其中,教学方式生活化主要指教师借助实物、生活场景的描述性呈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度较浅,但是小学生的个性比较好动,不安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单纯以应试教育的目标对小学生们进行灌输式教育,就会降低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冲击,可以让学生快速调整学习状态。因此,创设生活情境,形成法治精神,具体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故事、表演、多媒体等教学手法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其他课程相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与方法上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存在一定数量的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需要将本课程的注意力更多聚焦在如何规范学生们的行为习惯,这就表明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扩大课堂教学的辐射范围,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之中普及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知识。因此,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与家世背景,有针对性的开展类型各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本领与技巧,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与培养正确的三观。如在周末,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超市,比如说帮助销售员卖货推销,帮助清洁工人进行地面清扫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在马路上,帮助老年人过马路,或是为老人们做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帮忙出主意的教学案例中,诚实与说谎是一对反义词,虽然我们都想做一个诚实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出现一些说谎的人,我会请同学们通过一个案例,谈一谈案例中的小花为什么说谎以及在说谎之后应该怎么办?  小花是个好面子的女生,一天同学们都在讨论自己家养的小动物,小花家并没有养小动物,却说自己家养了几条金鱼。同学们都想去看看小花家的金鱼,小花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通过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白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说谎以及说谎之后应该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以后的生活中尽量去避免这些心理引发的说谎行为。积极地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利于帮助规划学生们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落地
        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落地,在促进该课程的实际应用,坚持知行合一,具体如在讲述“权利与义务”的课程之中,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向学生们呈现一则《小学生扶老人过马路 到底是扶还是不扶》的新闻,讲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首先从本案例出发,扶老人其中蕴含的是小学生的社会美德,虽然扶老人是小学生的义务,但是乐于助人并不是法定义务,其属于道德义务的范畴内。诚实故事会的案例分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诚实的故事,现在召开诚实故事会,大家一起分享身边诚实的故事。我先让学生分享发生在自己身边关于诚实的故事,从而总结出诚实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我们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设计这样的活动,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说起,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到诚实的重要性。因此促进该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够帮助小学生履行道德义务,坚持知行合一,但是当前的社会之中,被扶老人讹诈帮扶者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小学生的乐于助人的积极性,如果遇到老人处于危难之中的情境,小学生需要发扬乐于助人的精神,能够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实施。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需要立足于生活化教学理念,进一步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滨生. "互联网+"视角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信息化的途径[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0, No.88(04):134-135.
[2]钱辉. 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J]. 神州(上旬刊), 2020, 000(006):143.
[3]孙璟婷. 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设计有效活动的思考[J]. 读天下(综合), 2020(16):0152-0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