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24期   作者:张静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张静
        辽宁省凌源市红山中心小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师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积极打造精彩的数学课堂,以便在提升小学生数学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认识新事物的活动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以认知、记忆、思索、想象等能力为基础具有综合特征、探索特征和求新性特征的一种活动,它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这项活动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可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也有可能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师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积极打造精彩的数学课堂,以便在提升小学生数学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引发兴趣
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灵活敏捷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上《从不同方向看》一课,开始时,教师讲解与新知识有关的小故事(盲人摸象):有五个盲人在一棵大树下乘凉,听说大象很大,这时恰好有一个人赶着一头大象朝他们走来。他们很想知道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决定摸摸对象,第一个人摸着大象的鼻子说:“对象是弯曲的。”第二个人摸着大象的肚皮说:“大象是一堵墙。”第三个人摸着大象的腿说“大象是一根大柱子。”第四个人摸着大象的尾巴说“大象是一根绳子。”第五个人摸着大象的耳朵说“大象是一把扇子。”那大象到底象什么呢?学生们争相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是聆听,不做回答。学生们急于想知道究竟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这时教师适时导入新课:“这就是本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从不同方向看一个物体得到的平面是否一样。”同时又拿出模型,让他们从不同方向看。在该环节教学中,足以引发了每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们愉快而迫切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二、充分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加之对灵感的把握也较为模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引导策略来促使学生掌握联想、类比等基本思想方法,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与发散性。与此同时,考虑到数学的许多知识点之间都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所以教师还应积极借助对类比、联想等基础思想方法的合理利用来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化学生对旧知识理解的同时获取到新的知识。如讲“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商不变性质”以及“分数基本性质”等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通过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常会因联想而引发创造性的解答方案,使计算化繁为简,准确迅捷。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算方法后,就可以在不同的运算过程之间建立联系。

诸如学生在见到625×16时,自然而然地便会联想到10000,而在见到25%时,其脑海中亦将自动将之转化为0.25。这便是学生受联想思维影响所导致的结果。除此之外,学生的直觉思维也往往是引发其思维飞跃的关键,且该思维于学生身上并不罕见,其最主要的表现则是针对同一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解法。如解应用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直接得出一种答案,随即给出的答案一般是学生直觉思维的结果,对此,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运用,教师需加以有目的性地引导,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知识联系与区别的有效认知,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找到分析思维的触发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鼓励是质疑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教师与其“给”学生提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寻根究底”的学习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思路就会开阔。而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就必须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学生提出了荒唐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批评他,更不能嘲笑他,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悉心呵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创造精神得到保护,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又如《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在新课开始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什么是分式的基本性质?(2)怎样观察发现这一性质?(3)学习分式基本性质能解决什么问题?(4)分式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在结合学生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推导分式的基本性质时,一位学生提出:“在分式中为什么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式,分式的值不变?”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经过师生的共同研究后,学生不但自己推导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该性质解决问题,而且也理解了分式为什么有这样的性质。由上可知,通过质疑不但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充分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四、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模式,有效拓展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均是独立个体,不同学生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对此,为促使学生摆脱传统定势思维的影响,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活力,教师亦当积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模式,并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如此方能为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如当进行“平面几何”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去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而针对学生此前普遍所采取的作辅助线的方式,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其他方式去解题,如此一来,将能切实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发展。又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即在不挪动的情况下,将一张圆饼切上三刀,则最多可分为多少块?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若将圆饼替换为西瓜,则其结果又是如何?通过提出本身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将极大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良好发展,继而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要想切实学好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则必然离不开对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利用。不仅如此,拥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作用的充分发挥,来切实深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当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后,其还可将此思维运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由此可进一步提升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