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24期   作者:陈渝华
[导读]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陈渝华
        (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长五小学校 638000 )  
        摘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农村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阵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对乡村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对策,以帮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一、引言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容易导致留守儿童郁闷、执拗、任性、暴躁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出现问题,造成性格发育不够完善,出现自卑胆怯、乖张偏激、冲动易怒、逃避现实等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帮助留守儿童能够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其心理健康必须得到有效保证。夏梅[1]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中提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的不断转移,引发了严峻的农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教育学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必须得到充分正视和足够重视。
         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主要来源
        留守儿童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占据大多数,由于城镇与乡村的学习环境、师资配备、生源质量等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负面心理状态。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健康体系,强调加强对重点人群,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总体来看,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胆怯、抑郁的心理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绝大多数的委托监护人都只是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交流。所以,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普遍处于行为上缺少引导,心理上缺少疏导的状态。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完整家庭的氛围,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性格缺陷,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自卑、胆怯、抑郁。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小,对父母关爱的需求就越大;和父母沟通的越来越少,留守儿童内心就越容易变得脆弱、敏感;如果委托监护人再不擅长进行鼓励教育,不能经常给予留守儿童认可,是留守儿童出现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留守儿童由于在生活中缺乏自信心,在课堂活动中可能会相对紧张、胆怯,不敢讲话,不会讲话,在课下和同学沟通交流的也越来越少,以至于产生被老师和同学孤立的错觉,强烈的孤独感会让其感觉不受重视、不如别人等自卑心理。
        (二)孤僻、乖张、偏激的心理
        由于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一味的以打击为主,学习好是理所应当,没有夸奖和肯定,学习不好则是没努力,不但没有鼓励的语言,而且还有可能进行讽刺和挖苦,容易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阴影。这就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对他人的劝导具有主观抵触性,对任何话题都没有兴趣,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觉得监护人啰嗦,不愿意和监护人沟通。周宗奎[2]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论文中提到:“学生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要求,表示希望父母能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不要只对自己进行斥责批评,而不支持和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儿童都期望获得存在感和认同感,如果得不到心理需求上的满足,则有可能逐渐沉浸于网络游戏当中,以弥补情感上的缺失。当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形成明显落差之后,部分儿童更愿意将内心寄托于网络,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旦精神成瘾,其性情则会变得孤僻。另一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拮据,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给留守儿童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慢慢觉得学习上技不如人,学习兴趣便会下降,部分监护人开始以金钱为要挟,认为挣来的钱如此辛苦,孩子在家还不好好学习,一味的埋怨,造成部分留守儿童开始自暴自弃,认为不上学就可以逃避家长的唠叨,如果家长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继续变本加厉的说教甚至体罚,则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感,造成儿童在情绪上偏激、行为上乖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三)冲动、易怒、有暴力倾向的心理
        家庭是儿童性格养成的第一环境,监护人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性格发育。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容易忽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大多数委托人只关心留守儿童吃饭、穿衣、作业完成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心理世界塑造的关注很少。由于引导不够,留守儿童基本上是在自行学习、自行成长,左邻右舍的一言一行,亲朋好友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留守儿童的模仿对象。

由于“隔代亲”的因素,祖父母代管的留守儿童被长期溺爱,甚至娇生惯养,这部分留守儿童习惯了别人对其百依百顺,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轻则故意哭闹耍泼,重则对长辈又骂又打。随着入学,这种情绪往往会被迁移到学校,一旦同学不能满足其霸道任性的要求,个别儿童则会故伎重演,对同学恶语相向,甚至采取暴力。如果施害儿童的监护人再有护短行为,则会让这部分儿童的冲动、易怒心理变本加厉,甚至演化为暴力倾向。
        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后,其虚荣心及猎奇心理会助长他们的不良行为,如果心理上得不到及时引导,甚至有可能提前习得抽烟、喝酒、赌博、社会义气等不良习惯。为了获得同龄人的片面认可,有可能不顾一切危险的出风头、搞破坏,为了获得金钱上的支撑,有可能迈入偷窃、敲诈、勒索等法律禁区。此时,如果父母还是言语犀利,行为偏激的与其沟通,则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
         三、解决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或应对方法,以帮助家长改善和孩子们的相处方式,帮助教师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帮助学校提高整体的育人质量。
        (一)通过对留守儿童自卑、胆怯、抑郁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发现建立自信是让留守儿童走出自卑的关键。
        自卑、胆怯是导致留守儿童内心敏感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留守儿童因为自卑,害怕与身边的人交流,因为缺乏交流,所以容易感到被冷落,产生抑郁心理。增强留守儿童内心的自信,让留守儿童在平凡细微的小事中认可自我,可以提高留守儿童解决问题时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并在适当的时机帮他们分析别人对他的看法,以解除自卑儿童对他人观点的误解,帮助他们慢慢地放下防御心理,再次融入集体当中。萧伯纳曾说过:“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可以化平庸为神奇。”通过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最终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生活。
        (二)通过对孤僻、乖张、偏激的问题心理的分析,发现教师做好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沟通纽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冰心曾写道:“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从“心”开始,这就要求老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爱”为中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敞开心扉,学会沟通。江荣华[3]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论文中提到,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性格方面的缺陷、心理障碍,人生观的转变以及价值观的偏移,迫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措施的配合。一方面教师加强与监护人的有效沟通,劝导家长不要进行打击教育,如果实在做不到夸奖孩子,也努力做到不打击孩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多和留守儿童进行深度谈心,努力找出留守儿童的心结所在,从情感上亲近他们,消除心灵深处的隔阂。当与家长取得有效沟通,同时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基础之后,就需要引导家长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逐步重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用家庭温暖抚平孩子内心的棱角。
        (三)通过对冲动、易怒、有暴力倾向的心理问题分析,可以利用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这说明做教育工作是需要有耐心的,做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更需要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以身示范,在学生面前不要有冲动、易怒、生气的行为,更不得有体罚学生的现象,让这部分学生慢慢体会到心平气和的与人交往,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建立起互信互爱的同学关系,让他们逐渐明白暴力只能暂时的压制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和,则民族兴,家庭和,则亲情暖;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收获的是温馨的笑脸,把自己最坏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得到的则是冰冷的指责。对于思想上相对顽劣的留守儿童,除了做好正面的引导教育之外,还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法律知识宣讲,灌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然后通过一些反面案例展示冲动、暴力的不良后果,发挥一定的警示作用,让其意识到一时的冲动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轻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引起生命危险,因此,为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四、小结
        通过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分析发现: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容易导致留守儿童郁闷、执拗、任性、暴躁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其心理健康则容易出现问题,甚至造成性格发育不够完善,出现自卑胆怯、乖张偏激、冲动易怒、逃避现实等影响心理健康的情绪。为了帮助留守儿童能够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提出了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协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等相应对策,对心理健康的留守儿童加强引导,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及时疏导,让所有孩子在温馨团结的班级氛围中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 夏梅, 赵青松, 王曲云.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J]. 科教导刊, 2019, (11): 51.
[2] 周宗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1): 157.
[3] 江荣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4(01): 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